7月16日,从山西省人民政府获悉,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扩大开放的意见》。
意见指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重大战略决策,以开放促进改革,以开放推动转型,以开放拓展空间,山西省必须把全面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关键突破口,牢牢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深化中原经济区合作,深入推进沿黄经济带协作,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采取有力举措“引进来”,打造全球低碳环保经济开放高地,提升开放平台建设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省开放型经济规模和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为全省“六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牢牢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一)打造“山西品牌丝路行”开放新名片。
将“山西品牌丝路行”作为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重要载体,结合我省产业优势组织展览展销、产业合作、招商引资活动,走丝绸之路,促合作共赢。制定发布山西品牌产品、招商项目、对外投资、精品旅游线路目录,滚动实施“山西品牌丝路行”年度行动计划。在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商旅文一体化宣传推介,推动我省品牌产品和优势产业“走出去”。
(二)依托晋非经贸合作区大力拓展非洲市场。
利用晋非经贸合作区在非洲的区位优势,建设我省面向东非、南非市场的商贸物流中心。联合国内领先的开发区共同建设晋非经贸合作区,以教育、旅游、文化等产业为重点,打造我省企业开拓非洲市场的桥头堡。加大与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等中资境外园区的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农业援非工作,利用好国家援非的医疗卫生等项目,带动我省企业开拓非洲能源、农业市场。争取中非基金、丝路基金等金融支持,为我省企业在非洲市场投资提供资金保障。
(三)全面深化与东盟国家的产能合作。
支持我省钢铁、焦化、电力、水泥、建筑等企业联合与合作,在东南亚国家建设采煤焦化发电一体化循环工业园区,形成我省优势产能转移的集聚地,打造我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利用东盟国家的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鼓励我省能源勘探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资源开发基地。引导省内企业积极参与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政策和东盟博览会平台,大力推动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进入东盟市场。
(四)依托境外资源加工基地开拓中亚市场。
利用中亚地区铁、铜、铬等矿产资源优势,支持我省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投资能源矿产,打造资源深加工工业园。依托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乌兹别克斯坦扎克工业园以及中部六省9个境外园区,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我省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企业“走出去”开拓欧亚市场。鼓励我省企业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省连接“郑欧”“渝新欧”“长安号”等国际货运班列,做好回程货源组织工作,降低物流成本。
二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五)建设清洁能源供应基地。
依托国家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按照“清洁、低碳、多元化、多路径”的原则,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合作。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和扩大清洁能源输送规模,着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层气产业化开发,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构建输煤(清洁煤)、输电(火电、风能和光伏发电)、输气(煤层气、煤制气)多元多向的能源输送体系。以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为主体建设中科院煤基低碳技术创新研究院,提升能源科技创新合作水平。加快蒙西晋北北京西天津南、榆横晋中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盂县电厂河北南网5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为京津冀地区提供稳定、清洁的能源保障。
(六)打造我省快速出海通道。
利用天津自贸区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期货保税交割、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改革试点,以及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建立我省工业产品在天津自贸区的贸易服务平台,推动我省不锈钢、煤炭、机械设备等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便利先进技术设备和大宗原材料扩大进口。推动省内企业参与环渤海地区港口建设,加强我省各类口岸与港口通关便利化合作,形成我省产品出海快速通道。积极推动我省民航业融入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战略,实现省内机场与京津冀三地机场的统一运营、统一管理。
(七)加强与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
积极承接京津冀地区新材料、节能环保、高新技术等疏解产业,加强“研发创新创新成果产业化”合作。打造晋北地区绿色农业产业园区,推进晋北地区蔬菜、肉蛋奶等鲜活农产品进入京津市场,使晋北地区成为首都“菜篮子”基地。与京津冀建立旅游质监协作和应急处置机制,打造北京山西陕西中华文明黄金走廊、黄河大峡谷、太行山等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实现与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共享。
三积极深化中原经济区合作
(八)深化与中部省区的能源合作。
依托跨区输电输煤大通道,支持省内外电力企业建设大型坑口、路口电站和煤电一体化电厂,积极推进热电联产、低热值煤发电和必要的电网支撑电源项目建设。推进晋东南地区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构建“煤、电、气、化”综合能源产业基地,加强能源外送,拓展面向中部地区的能源市场。
(九)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晋城煤机装备制造、煤化工、建筑陶瓷产业,长治电子信息、煤化工、生物医药、机械产业,运城汽车配件、农副产品深加工、食品、铝镁铜产业全面对接协作中原经济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建设面向中原的跨省战略大通道,规划布局区域性物流及快递园区,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快递物流和多式联运,打造依托中部、辐射全省的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面向大中原的晋东南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加深与中原经济区农业合作发展,提高我省农业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立与中原经济区的旅游合作机制,推出旅游一卡通,开发一批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线路,打造全国品牌旅游目的地。
(十)利用中部博览会提升合作交流水平。
利用中部博览会平台,促进我省与中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在产业协同、技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我省与中部省份市场一体化,实现区域间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差异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带动我省与长江经济带省份全面开展合作。
四深入推进沿黄经济带协作
(十一)加快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建设。
制定完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实施方案,建立“三省四市”省级协调机制。积极探索跨省交界地区合作发展路径,合力打造全国省际交界地区协作发展试验区。依托特色农林产品、能源矿产资源和产业基础,建设中西部特色农产品加工、能源原材料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推进智慧物流和现代金融产业发展,创建我国内陆现代服务业集散基地。深度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倾力打造以“古中国”为标识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十二)建立更加紧密的沿黄经济协作区战略合作关系。
推动“黄河几字湾”五省21市城市集群化发展,形成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建立沿黄经济带煤炭产业合作机制,共同维护煤炭市场秩序,促进煤炭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运城灵宝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十三)提升黄河九省旅游联盟作用。
整合开发以黄河为纽带的适合境外游客的系列旅游产品,打造“美丽中国天下黄河”旅游精品线路,实现核心旅游资源一卡通。推动建立沿黄文化艺术产品交流交易机制,重点开发老牛湾、壶口瀑布、关帝文化产业园、鹳鹊楼、永乐宫、碛口古镇、蔡家崖等景区,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
五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
(十四)强化“走出去”指导和服务。
建立“走出去”部门联席协调机制。深化“走出去”管理体制改革,贯彻企业投资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原则,制定境外投资项目、企业、外汇备案流程图,落实境外投资管理备案制。搭建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政产学研交流平台,加强企业“走出去”投资咨询服务,组织面向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题培训,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投资政策、环境信息和优质高效法律服务等支持。为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输出的设备、材料等物资提供通关便利。建立外事审批绿色通道,优化企业人员出国(境)审批流程。积极为企业申办APEC(亚太经合组织)商务旅行卡。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十五)创新“走出去”产能合作方式。
发挥骨干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优势产业组建行业商会协会,建立我省“走出去”企业联盟。依托我省能源矿产、装备制造、地质勘探、建筑工程等优势资源,吸引上下游关联产业企业联合“走出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鼓励企业以BOT、PPP等方式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带动设备、技术、标准、服务和人员“走出去”。支持企业以工程换资源、以项目换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十六)加大“走出去”金融支持。
用好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各类资金,对省内企业在境外建设经贸合作区、建设资源基地、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等给予资金支持。积极对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引导企业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援外优惠贷款、优惠出口买方信贷等扶持政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