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州市区核心地段中云街道辖区的二里河畔,几栋崭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几十米宽的楼间绿化带上,分布着修剪整齐的绿色植被,园区周围环绕着小桥流水、花园和凉亭,一些老人在园区散步、下棋。作为刚刚从原址建成并回迁结束的棚改社区“融城项目”,如此成果不能不引人瞩目。
据悉,这只是胶州市棚户改造工作的一部分成果而已。如果将新老城区进行对比,会更让人惊讶。
绕过新建设的融城社区,记者看到新社区后面一墙之隔的地方还有几排尚在规划拆迁的老社区。一排排低矮老旧的老房子密集排列,这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房子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土墙斑驳,木制大门上挂着被磨亮的铁环。当地老百姓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这片老社区原来名叫“蜈蚣街”,因为鳞次栉比的老房子和蜿蜒曲折的小胡同而得名。这里面聚集了一排排低矮的平房,平房不仅低矮,周围的距离也很小,有的胡同只能容许一辆手推车经过。不仅房屋破旧,而且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生产、生活环境比较差,老百姓生活很不方便。
但新建设的社区不一样。旧城区在原址改造回迁之后,由于老居民区密集,社区成熟,所以这里配套完善、交通发达,学校、医院、银行、大型超市都一应俱全。大部分老百姓选择了原地搬迁住进新盖好的回迁房。
事实上,“融城项目”已成为胶州市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一个缩影,尤其在解决资金问题方面颇具创新性。
记者了解到,在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中,资金问题往往是瓶颈所在。尤其在当前阶段,全国范围的棚户改造项目面临着更复杂的局面:项目建造成本大幅提升、拆迁难度加大,棚改资金压力更为凸显。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累计债务明显加重,偿债能力受到考验。此外,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土地市场降温,以未来土地出让和财政收入作为支撑的一些地方政府在棚改融资中受到不小的考验。
2014年6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冯俊在介绍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表示,棚户区改造现在面临最大的难题是资金压力,解决方法是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筹集资金。冯俊提出,解决棚户区改造的资金问题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加大各级财政的支持力度;通过信贷资金支持棚户区改造;鼓励和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棚户区改造;此外,还可以发企业债,以及商业运作模式来创新资金筹集方式,解决棚改过程中的资金难题。
让民间资本进入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选择。公开资料显示,很多地方政府都在探索不同平台的融资模式。例如,2014年3月份安徽省专门打造棚户区改造省级融资平台,计划向国家开发银行统一进行不低于400亿元的融资。此外,在北京的棚改工作中,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与市住建委等合作,探索政府回购模式、市场化运作、发型私募债以及REITs募集等相适应的系列融资模式。
就山东省而言,2013年山东省开工各类棚改安置房17.3万套,基本建成11.2万套。2014年山东省棚户区改造任务31.2万户,同时尽快成立省级棚改融资平台,争取贷款额度。而胶州的棚户改造项目则主要采取城投模式和社会融资模式。融成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融成在棚户改造过程,除了企业自有资金,还有一笔由四川信托有限公司发起的信托融资。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