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辽宁稳增长需理清十个关系

来源: 辽宁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核心提示

新常态下如何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决策,推动结构转型升级?如何应对下行压力,推动稳增长?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钢铁工业等基地,在结构转型和发展进程中从纵向到横向涉及诸多方面关系,理清关系对辽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深化改革与创新驱动关系

创新驱动是推进结构调整升级的基本元素。而创新驱动的动力之源是深化改革,改革是创新的动力源头,只有通过深化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才能消除体制和机制障碍,激活创新活力,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适应新常态要实施双轮驱动——改革与创新。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两化融合和“互联网+”关系

辽宁是因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发展而兴的全国知名的老工业基地,重型结构是辽宁显著特征。长期以来,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是辽宁一大名片,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超过80%左右。首先,辽宁发展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装备制造、钢铁和石油化工的产业基础,离不开重化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同时,在新常态下,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需求强劲,新兴产业 (高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发展空间较大,并将有力带动和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当前辽宁亟待解决如何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优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稳增长问题,而“互联网+”恰是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实施老工业基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通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壮大新业态,打造新经济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发展新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新支撑,增强新的发展动力,有利于发挥信息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同时,“互联网+”也是电子商务运行模式,通过“互联网+”,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整结构,打通产能输出通道,化解产能过剩和经济下行压力。

生态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关系

生态文明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生态文化形态,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涵。建设生态文明辽宁、美丽辽宁是辽宁发展的一大战略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要转变传统生态文明建设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整治、保护要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实施“五位一体”,建设生态文明辽宁,实现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

新型城镇化与地区发展关系

新型城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牵动力。有利于扩大内需、化解产能过剩(原材料、消费品),有利于改善民生和扩大就业,有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推动城区结构调整和老城区改造。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辽宁实现全面振兴一大重要任务。实施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主导、产城联动、城乡互动的基本取向。

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关系

中国传统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主要依靠资源和能源消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模式。新型工业化的“新型”,内涵是转变传统工业化模式——由主要依靠资源和能源消耗、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模式。在新常态下转变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实施新型工业化具有紧迫性,辽宁是传统工业化的典型代表,实施和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基本路径。实施新型工业化靠双轮驱动,基本要素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新型工业化离不开信息化支撑。

城市经济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

城市经济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县域经济发展紧紧依托城市经济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的辐射,没有城市经济带动和辐射,县域经济很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县域经济的生产要素及粮食和副食品的支持。同时,就一个地区而言,如果城市实现全面小康,而县域经济发展滞后未能实现全面小康,还不能说这个地区实现全面小康,二者相互依存。近年来,辽宁县域经济在省委和省政府政策支持、发展方向引导下,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已经超过城市经济,这是可喜现象,但应看到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近1/3县域经济相对滞后。同时,对县域经济发展要求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按照地域生态特点,应采取不同发展模式,对于辽东生态屏障的山区和生态脆弱的辽西低山丘陵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应以修复和保护生态为主导。

全省发展与三大区域发展关系

“十一五”期间,省委和省政府根据辽宁区域发展特征适时提出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即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和一体化、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特点鲜明:沿海经济带以大连为中心,以沿海港口群为依托实施改革开放,建立辽宁新的经济增长极;沈阳经济区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核心区,以沈阳为核心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区域一体化;突破辽西北,辽西北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突破辽西北就是从政策层面上对辽西北地区实施倾斜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发挥沈阳及沈阳经济区和大连及沿海经济带辐射带动作用。实施三大战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辽宁区域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已有明显成效,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初步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与沈大经济带关系

沈大经济带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核心经济带,沈大经济带是以沈阳和大连为领头羊 (沈阳和大连经济总量占全省60%左右),在以沈大高铁和高速公路为主轴50—80公里半径内聚集了全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装备制造、钢铁和石油化工)产值85%—95%;国家级高新区几乎全部聚集在沈大经济带。沈大经济带转方式和结构转型升级事关全省老工业基地振兴。 “十三五”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应在沈大经济带,并且要充分发挥沈阳和大连两大中心城市辐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沈大经济带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和实现全面小康意义重大。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战略重点在沈大经济带,实现全面振兴的希望在沈大经济带。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结构转型升级关系

现代服务业发展是辽宁结构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支撑力,也是大城市向现代化大都市转型的重要动力和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潜力之一;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一大重要任务;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建设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路径。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升级、实现全面振兴,发展现代服务业势在必行。

“辽宁精神”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

辽宁英雄模范辈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恢复和创建老工业基地时期,涌现出艰苦创业的劳动模范孟泰、同时间赛跑的王崇伦、“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在改革开放时期出现了爱国、敬业、奉献爱心的“当代雷锋”——郭明义及其志愿者团队,在新形势下出现了爱国、敬业、创新模范、时代楷模李超。辽宁不同时期出现的英雄模范共同创造出“辽宁精神”——天辽地宁,爱国奉献,诚信务实,创新争先。 “辽宁精神”是辽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辽宁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冯贵盛(作者系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白岚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