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太原5月26日电 5月25日,山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省经济和信息委员会主任张华龙作的《关于全省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引起热议。
民营企业支撑山西经济发展
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推动经济增长、财政增收、拓宽就业、出口创汇、产业优化、增加收入、完善市场体制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到2014年底,山西共有民营企业14.99万户,从业人员419万人,比上年同期净增14.7万人;完成营业收入17728.6亿元,同比增长5.92%。近三年,全省累计有900多户小微民营工业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全省工业经济增添了新活力。2014年底,全省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约920户,10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72户,纳税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31户,规模民营企业群体进一步壮大。
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11年以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0%左右,有力拉动了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目前,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45.7%、第三产业经济总量的49.7%,都是由民营中小企业创造的。民营中小企业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不断增强。据测算,民营企业提供了全省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目前,全省民营企业中,科技型企业达到1300多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5件,山西著名商标1100多件。有300多个新产品填补了国内和省内空白。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创新的主力军。
目前山西GDP的55.4%、税收总收入的52.95%来源于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也是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省,凡是经济发达的县市,都是民营企业比重较大的地区。现在农村经济的2/3、农民收入的1/2、很多市县财政收入的4/5都来自民营企业。
2014年以来,民营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省城镇新增就业的90%以上,民营企业增加就业的“吸纳器”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2014年,全省民营企业上缴税金1061.7亿元,占全省税收总收入的50.8%。民营企业成为增加财政收入和城乡民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山西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华龙介绍,山西民营企业表现为“五多五少”:小微企业多、规模企业少,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加工型企业多、创新型企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科技型企业少,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
以中小企业为例,山西中小企业户数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不足1%,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6个百分点。与中部其他五省及周边省区相比,全省中小企业户数、经济总量、万人拥有中小企业户数均排在末位;山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多数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工艺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弱、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不高;生产经营分散,产业集群发展不足。
据了解,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创新难、创业难、成长难等共性问题,仍是制约山西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受煤焦铁等行业产能过剩和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影响,银行抽贷、限贷情况频现,与上游产业关联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普遍加剧,有的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破除障碍和壁垒 力争实现“六个突破”
下一步,山西将抓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清权放权、简化审批,消除“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反映强烈的体制性障碍和隐形壁垒,引导支持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意创新发展,不断做大全省实体经济的规模和总量。推动创业政策进高校、进社区、进企业,提高政策知晓率,支持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科技型人才、大学生、退伍军人等创业群体创业,激发全社会创业兴业的活力和动力。
在推动转型升级上,将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打造一批在行业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体系完整、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专业化人才、科技型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帮助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期小微企业解决用地难问题。依托山西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进一步整合服务资源,拓宽服务渠道;依托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和小微企业服务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特色化、创新性的服务。努力在“发展环境、规模总量、转型升级、创新能力、共性难题、公共服务”六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