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推进助农金融服务综合应用
内蒙古改善支付环境 活跃农村牧区消费市场
人民银行巴彦淖尔市中心支行副行长邹俊民发现,今年农副产品收购旺季现金投放量明显下降。无独有偶,陕坝农商行今年新增存款5亿元,现金签封用量却降低了30%。种种迹象表明,“助农金融服务点”、银联手机支付、“云”POS智能终端等金融服务渠道对现金形成了有力替代。
10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我国农村消费拉动乏力,2013年乡村社零总额仅占全部社零总额的12%,农村消费市场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就内蒙古地区而言,由于地域辽阔,农村牧区金融机构网点不足,乡镇以下嘎查村金融服务严重缺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经济发展,也影响了惠农惠牧政策的落实。为贯彻党中央发展普惠金融部署,9月10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助农金融服务向综合应用发展的工作方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牧区金融服务的相关政策,提出了助农金融服务要满足农牧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和支持下,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组织中国银联内蒙古分公司以及农村信用社等涉农机构,从2013年开始,利用银行卡覆盖面广、成本低、方便灵活等特点,依托银联现代支付开放的技术平台,先行先试,推进助农金融服务综合应用,发展移动金融,构建助农支付商圈;推出“云”POS智能终端,整合互联网、移动和传统金融,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取得了显著效果。让农牧民共享现代金融发展成果,足不出村就能办理财政补贴和社保的支取、转账汇款、便民缴费等基本的金融业务,有效打通了制约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付“最后一公里”,为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2014年9月,全区银行卡助农服务点已达17716个,同比增长437%。其中实现取款、转账、缴费等综合应用的“助农金融服务点”7890个,覆盖全区70%的行政嘎查村。
携手涉农银行推出助农惠牧系列产品,初步构建农村牧区支付产品体系。
福农卡功能不断丰富。从2011年开始,中国银联内蒙古分公司联合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发行的集借贷合一、支付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福农卡,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周转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农牧民。截至2014年9月,全区已发行155万张,发放小额信用贷款28亿元。
农牧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了“打工地挣钱,家门口取款”。在全区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的2962个基层网点开办的农牧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实现全部银行卡在乡镇的柜面受理和收费优惠。截至2014年9月,跨行交易金额累计实现17.22亿元。
财政补贴“一卡通”让各类补贴直补到户。2014年1—9月,全区财政补贴资金通过银行卡发放114.24亿元,同比增入3.4亿元,增长3%。补贴资金涉及20个资金主管部门管理的10个领域111类143项补贴,累计惠及1528万城乡居民。
至10月末,通过银联系统,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银联商务设立“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办理取款业务金额1.5亿元;跨行助农取款笔数28.51万笔,同比增长269.7%,跨行助农取款金额1.56亿元,同比增长239.4%;本年新增转账业务,实现1.94万笔,1.02亿元。其它便民业务4.55万笔,金额513.6万元;兴业银行通过银联系统实现农村电力缴费,共设服务点1652个,缴费金额1.55亿元;支持农业银行“万村千乡”工程信息化改造,实现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
推出“助农金融服务点”,实现助农金融服务的综合应用。
从2012年开始,中国银联内蒙古分公司联合内蒙古农信社通过打造示范点,推进助农金融业务,受到农牧民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先后有自治区党委农牧办、自治区财政厅、金融办、社保厅、人民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的领导到场参观指导,并给予充分肯定,也为支持政策的出台奠定基础。
2013年内蒙古在全面推广助农取款服务的基础上,为满足农牧民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在全国率先推出集消费、助农取款、转账、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以及电力缴费功能于一体的“助农金融服务点”,丰富了助农金融服务内涵。真正让农牧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金融业务,实现了金融服务从网点到农村牧区的延伸,提升了农村牧区金融服务品质,实现了田间地头可以转账,足不出户可以取款、缴费。
2014年以来,内蒙古在全区11224个嘎查村,全面开展了“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的全覆盖工程。各地区助农金融服务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并且体现出各自的发展特色。如通辽市人民银行组织印制蒙汉双语的取款流程图,在取款点醒目位置悬挂,引导农牧民顺利办理取款业务,让金融服务点真正用起来;引导粮食收购、农畜产品收购企业、经纪人减少大额提现,对超过5000元的收购交易到“助农金融服务点”刷卡转账结算。巴彦淖尔市人民银行将助农服务与打造农副产品收购非现金支付商圈有机结合,赤峰市人民银行聘请大学生村官为兼职助农金融知识宣传员,均收到明显效果。
为促进调动商户积极性,巴彦淖尔乌拉特农商行免费为商户赠送60元移动卡流量,河套农商行将收单收益全部返给农牧民,陕坝农商行每月向商户赠送100元流量费。金谷银行为“助农金融服务点”每月补贴200元,单点单月累计超过一定取款金额给予超额奖励。
呼和浩特市前乃莫板村王风翔百货店“鸟枪换炮”,由去年的便民支付终端升级为“云”POS智能终端,由原来的助农取款功能拓展到转账、手机及电力缴费等,周边有一家砖厂,每月15日发工资,这天成了外地打工者向家乡的转账日。在这个服务点,我们正好遇到在附近高中上学的留守女孩郭雨亭,办理取款业务。据她介绍,学校附近没有银行网点,最近的也要5公里,她每周五回村看望年迈的奶奶,周日返校。返校前用父母打工留下的银行卡,取上这一周的生活费,十分方便。
呼和浩特市讨思浩村光达百货商店在10月金谷银行191个“助农金融服务点”中业务量排名第一,累计金额超过22万元,方便了两个自然村农牧民,以及周边木器加工、食品调料等企业打工者的需要。巴彦淖尔市太荣村刘开刚“助农金融服务点”,实现了转账、缴费等功能后,来办业务的农牧民明显增多。
乌兰察布市德胜村幸福院服务点,是专门为留守和孤寡老人服务的,老人们足不出院就能办理查询、缴话费、取款等基本金融业务,感受到了普惠金融带到的便利。
在乌兰察布市的白音朝克图镇巴音席勒嘎查农家助农服务点,这个草原深处,连邮件都难以送达的地方,牧民办理取、汇款业务要到几十里外。如今依靠“助农金融服务点”实现了足不出村办理金融业务的梦想。
政策强力支持,为农村金融服务改善注入新动力。
助农金融服务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自治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人民银行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支持农村牧区支付环境的改善。自治区党委在内党发2013年1号文、2014年7号文中均明确了切实改善农村牧区支付服务条件,支持银联卡助农助牧服务,对农村牧区布放的ATM和具有助农取款、转账、公共缴费功能的POS机实施财政补贴,完善“银行卡助农服务点”到嘎查村、银行卡到人的汇划网络,构建农村牧区快捷支付通道的相关内容。
自治区党委农牧办将“银行卡助农服务点”列入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对手续费分配比例进行调整,让利给商户,实现政策突破;自治区金融办一行三局共同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继续完善“ATM机到乡镇,助农服务点到村,银行卡到人”的汇划网络和快捷支付渠道,满足农牧民基本金融服务需求。
2014年助农金融服务点建设获得新的政策支持,自治区金融办、财政厅、人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嘎查村“助农金融服务点”全覆盖工程的通知》,明确2014—2015年用两年时间,按照每个“助农金融服务点”2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预计每年1000万的补贴,实现11224个嘎查村“助农金融服务点”的全覆盖。此次补贴政策的出台,是支持银行卡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实现了在2011年开始的对农村牧区ATM和POS机具3年补贴基础上,财政对银行卡支付产业补贴的“五连补”,提振了银行卡产业发展的信心,将有力促进内蒙古地区农村牧区支付环境建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打造助农金融服务升级版。
2014年4月,中国银联内蒙古分公司与内蒙古农信社共同启动旨在全面改善农村牧区支付环境的“春雷行动”。将银联网络、平台优势,与农信社点多、面广、贴近农牧民的优势紧密结合,打造农村牧区非现金支付商圈,共同服务广大农牧民,为涉农涉牧企业提供综合支付方案,解决农副产品收购结算难的问题,共建县域金融支付生态环境。共同实施“助农金融服务点”全覆盖,实现便民自助服务“村村通”。至10月末,各个地区均较好的完成了辖内助农金融服务覆盖任务,并做出了各自的特点。如赤峰市喀喇沁旗为助农金融商户送保险,做到了一村多点,覆盖率达到182%,并为商户做宣传牌匾;宁城县集中时间、集中人员,现场督办,保证按时按期完成;翁牛特旗自行印制宣传资料和操作指南。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对“助农金融服务点”商户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培训,商户操作熟练;库伦旗将“助农金融服务点”设在牧民家里,将金融服务送上门,端上炕。
在“助农金融服务点“综合应用的基础上,依托中国银联作为国家云计算实现室开发的云平台,推出的“云”POS智能终端实现了传统收单与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有机融合。远程推送业务功能,解决了农村牧区商户分散、路途遥远,不便于终端程序更新和维护的问题;云平台在终端上预留缴费、电商、行业合作及各合作银行自己的个性化业务的充分空间;云平台实现了传统收单与互联网支付和手机支付平台的有机整合,将线上的业务内容应用到智能终端上,完善了助农金融服务功能。同时,将线下的助农业务应用到手机上,真正打造出移动版的“助农金融服务点”。
将传统金融网点、自助便民及移动互联网金融构建的“三位一体”的支付体系,打造成基础金融服务商圈。
“云”POS智能终端布放在旗(县)域粮食、畜产品和农副产品收购站,打造现代农牧业收购、物流的绿色非现金支付生态商圈,将银联手机支付业务对接农村牧区粮食、畜产品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的收购经纪人及种养植户。
在推广手机支付过程中,陕坝农商行辖内全部营业网点开通WIFI,方便客户免费体验,并办理业务。巴彦淖尔自开通SD卡客户端移动支付以来,70%以上业务量是经纪人产生,充分满足了粮食、农副产品、畜产品三大商圈经纪人的刚性需求。
在葵花籽收购高峰期间,巴彦淖尔市农盛农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贺兵对“云”POS智能终端资金归集赞不绝口。鸣兴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爱琴将“云”POS智能终端用在脱水蔬菜销售上。有利农牧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高有利同样对“云”POS智能终端在销售环节的应用的优势赞美有加。目前,已经初见成效的巴彦淖尔狼山葵花籽交易市场,城郊红鼎农贸市场,赤峰的喀喇沁旗牛营子药材市场等数据惊人,1—9月份的交易量达108381万元,“云”POS智能终端提供的转账功能,为商户提供7×24小时服务,并为银行和商户解决了大量资金提取的难题,为商户提供更多的安全保证。
内蒙古积极探索农村牧区电子商务的发展,依托“助农金融服务点”,布放“云”POS智能终端,率先在农村牧区试点推广电子商务,让农牧民开展B2C电子商务,农牧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买到质优价廉的种子、化肥等日常生产生活用品,让农村牧区的特色产品走出内蒙古、走向世界。通过助农金融服务点和电子商务的结合,为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云”POS智能终端投放农村牧区商品流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协助企业开展B2B、B2C电子商务,打造移动互联网金融需求商圈。
巴彦淖尔陕坝农商行移动支付10月份交易环比下降0.45亿元,采访发现,“云”POS智能终端作为新型支付渠道对移动支付渠道产生了替代效应,从另一个侧面来,多元的支付产品和渠道给客户提供了多元的选择,丰富了产品的内涵。
从便民支付终端到SD卡客户端,再到“云”POS智能终端,从线下到移动再到互联网支付渠道,内蒙古通过多元化支付渠道,丰富的创新产品,融通线下、移动、线上多种应用场景,开创了全方位助农金融服务的新局面。
内蒙古助农金融服务模式引起印尼央行OJK的关注,派员考察。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实地调研,探索依托内蒙古模式服务边远地区的途径。
内蒙古改善农村牧区消费环境,不断满足农村居民支付需求,让群众“愿”消费,在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全面提升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未来将继续全力实现“使开放的金融市场便利和惠及消费者”目标,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现代、和谐的新农村新牧区发挥重要作用。
徐广华 许成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