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环渤海地区谁能在这轮示范区“抢滩”争夺中拔得头筹,不仅需要各市的提前实践,同样需要国家层面为避免同质化竞争而做出的顶层设计。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张庆宁 11月11日这天,威海韩国城内的商户们多少都有些“不淡定”,他们在招呼客人之余,也在相互传递着一个好消息。
此前一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北京举行会晤,双方共同确认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根据谈判成果,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同时,双方承诺在协定签署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
“日后生意会更好做一些。”一位从事韩国泡菜买卖的商户有点兴奋地分析道,“其实韩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本来就不高。接下来,关税很可能继续降低。比如泡菜、高丽参这种在我们这边很热销的商品,价格会更便宜。”
目前中韩自贸区还在谈判阶段,未来哪些行业会得到优惠还不好说。“但从目前的方向看,企业应该是获利最多的,因为肯定会降低企业的关税和物流成本。两国签署自贸区,将会给更多的企业带来机遇。”首都经贸大学副校长赵忠秀指出。
从威海韩国城步行550米,即可到达威海港。从这里坐轮船前往韩国仁川,仅需要6个小时。而从威海到北京的火车则需要15个小时。正是基于这种地缘优势,再结合中韩自贸区谈判带来的利好,威海市政府在今年2月28日下发了《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中韩(威海)经济合作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我们希望借助中韩自贸区谈判,发挥对韩交往由来已久的优势,先入为主,将一些政策在威海先行先试,继而推动威海和韩国的经贸合作。”威海市商务局一位负责人介绍,威海是中国海岸线上距离韩国最近的城市,每周入港货轮多达20余班,将来发展对韩转口贸易,优势巨大。同时他也表示,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领域,暂时没办法突破,“这也是希望通过建设中韩(威海)经济合作示范区,争取更多政策利好的关键所在。”
不只威海,目前山东共有7个城市都在争夺中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区的落地。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框架方案的通知》中,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范围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涉及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等7市,面积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00万人。
依据这一框架方案,“中韩产业园”由青岛中韩创新产业园、东营中韩装备产业园、烟台中韩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潍坊中韩海洋化工产业园、威海中韩信息技术产业园、日照中韩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滨州中韩现代农业园等7个特色产业园构成。
在这7市之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青岛。
来自青岛商务局的资料显示,目前拥有28家海洋科研机构,具备与韩国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合作、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合作优势。青岛与韩国贸易的互补性较强。青岛优势产品主要是农产品、纺织服装等商品,韩国优势产品主要是钢材、仪器仪表等商品。
青岛市商务局局长马卫刚曾表示:“中韩自贸区建成后,消除贸易壁垒,有利于扩大中国对韩国产品的进口,提升向韩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开展双向贸易方面,青岛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鼓励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推动建立更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
青岛本地媒体援引青岛市社科院专家说法表示,青岛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重要枢纽城市,“尤其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青西新区成立后,中韩自贸区已经提前进行先行先试。”
今年8月15日,中韩贸易合作区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启动。合作区总体规划20平方公里,一期启动区面积3.76平方公里,是岛城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体、推进与韩国在创新研发领域高端合作的园区载体。
与威海等正在建设中韩经济合作示范区的城市相比,率先起锚的青岛市将此举称之为“加快打造中韩扩大合作交流的桥头堡和模范区的积极举措”。
面对中韩自贸区这个超级市场,不只是山东7市在争夺示范区的落地,天津、大连等市同样不甘寂寞。
早在2008年,与山东隔海相望的大连也瞄准了中韩贸易,当时大连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设立大连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区的提案》,希望借助自贸区加快大连在东北亚国际中转的规模和加工贸易发展,谋求在东北亚更大的竞争优势。
正在申报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自贸区的天津,早早便将中韩自贸区示范区的落地纳入其申报内容之中。
“不可比拟的是,天津滨海新区居京津唐科技密集地带,拥有一大批国家级和市级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科技力量雄厚,创新能力强,多层次的科研体系和人才创新基地都已初具规模。天津的基础经济建设和金融产业繁荣程度显然较占优势,从中国第一个自贸区选址上海就可以看出,自贸区的选择,对地方经济繁荣的考量还是很看重的。”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负责人田利辉表示。
目前,中韩高层都表示将努力在年底之前达成中韩自贸区协议,而环渤海地区谁能在这轮示范区“抢滩”争夺中拔得头筹,不仅需要各市的提前实践,同样需要国家层面为避免同质化竞争而做出的顶层设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