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气候政策研究院成立
任亚平出席成立仪式并讲话
本报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 戴宏)5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气候政策研究院在北京成立。
自治区政协主席任亚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出席成立仪式并讲话,中国科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秦大河致辞,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主持成立仪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发改委主任梁铁城,国务院参事刘燕华、徐锭明出席成立仪式。
任亚平在讲话中指出,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区情实际,着眼全国大局,确定了“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及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等战略定位。作为全国唯一的被国家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全部覆盖的省区,内蒙古近年来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内蒙古生态建设的难度很大,加上内蒙古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作为全国能源资源大区,既肩负着能源资源输出重任,又面临着节能减排的严峻考验。此次我区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成立气候政策研究院,为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提供智力支撑,这对内蒙古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任亚平强调,气候政策研究院要立足内蒙古发展实际,聚焦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等问题开展研究,不断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空间,增强动力。积极与国内外政府、企业、学界及研究机构建立多边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通过交流、合作与互鉴,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汇集各方智慧和经验,搭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平台,不断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李培林说,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高殿堂、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有着良好的研究基础。内蒙古幅员辽阔,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之一,一方面承担能源生产、供应与输出职能,囿于煤炭为主导的资源禀赋制约,高碳排放强度和低碳生产力的局面短期难以改观。另一方面,森林碳汇和风能等零碳能源资源丰富,生态屏障战略地位显著,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成为内蒙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以内蒙古为基地,设立气候政策研究机构,开展气候政策战略相关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
成立仪式举行前,内蒙古气候政策研究院召开了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聘请包括两院院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内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理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