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市急救中心紧密围绕全市卫生计生工作部署,积极推进全市院前急救各项工作。截至2017年6月底,市急救中心共处置报警电话10.81万次,有效出诊4.26万次,院前急救病案基础治疗3.92万例,回访院前患者3.52万人次,患者满意率达99.8%。
增加合作站点 狠抓质量管理
为妥善解决院前管理模式落后、管理半径长、一线后备技术人员不足及急救技术提升平台单一等问题,市急救中心首度创新性地实施了“合作建站,共同管理”运行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借助大型医疗机构医疗实力、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的优势,全面提升院前急救医学学科建设,实现优势互补,我市院前急救医学学科建设及诊疗水平明显提升。医疗机构力量的加入充实了院前人员力量,院前急救网络趋于稳定。院前急救出诊效率不断提高,站点停点小时数减少80%,站点管理更加规范。专科优势医疗机构的加入,使专科领域院前病情处置更加专业,院前与院内衔接更加流畅。上半年,市急救中心共通过“合作建站,共同管理”运行模式建立院前急救合作站点2个,现有合作站点达到8个,占到全部站点比例的25%。
为提升院前急救质量,市急救中心加大质控检查力度,抽查院前急救病案2100份,急救病案甲级率98.5%,抽查院前急救合理救治和安全用药2350例。开展院前急救常规质控督导检查13次,不定期巡查急救站点17次,下达“石家庄市院前急救督导检查立即整改通知书”5份,召开全市院前急救行风“廉洁从业”会议,组织实施和签订了三级“廉洁从业”责任状,全市质控项目扣分点和扣分总量大幅下降。注重质控队伍建设,强化管理效能。在规范质控队伍业务和流程的同时,组织开展了“急救天使杯”活动,急救意识和急救能力得到双提升。
演习锻炼队伍 搬抬持续惠民
上半年,市急救中心圆满完成各类演习演练任务,包括省市联合反恐演练、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演练等演习任务5次。其中在全省重大自然灾害(洪涝地震)卫生应急实战演练中,我市参演队伍连续四年取得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受到省卫生计生委通报表扬。
针对当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的严峻形势,特别是今年以来“人感染H7N9疫情”的不断发展,市急救中心制定了《人感染H7N9防控及转运方案》,结合国家卫计委出台的转运标准进行了全员培训,参加了省、市卫计委组织的视频培训会议,转运确诊病例1例。此外,针对我市地铁的建成开通,制定印发了《石家庄市急救中心地铁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处置预案》。
急救搬抬是市委、市政府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市急救中心作为具体执行单位积极谋划、密切部署、妥善实施。中心研究院前急救搬抬服务相关数据,修订了搬抬服务协议和担架员考核办法,每月召开座谈会评价工作质量和培训效果,加强了急救担架员监管、质控考核力度。根据院前急救担架员的工作性质及特点,制定了2017年担架员培训计划,完善了培训流程,定期在搬抬质量、急救理论常识、职业防护以及行为规范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今年1-6月,我市院前急救担架员共出诊搬抬4.17万次,搬抬楼层11.3万层。
积极谋划发展 提升管理服务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我市院前急救事业规划,事关民生福祉与城市安全,关系到城市医疗卫生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今年上半年,市急救中心全面总结了“十二五”期间我市院前急救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了当前院前急救事业及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石家庄市院前急救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成立了“十三五”规划任务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确定院前急救体系、信息化建设体系、学科与培训体系、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后勤保障体系的“五大体系建设工程”,确保“十三五”期间我市院前急救事业各项发展建设工作的平稳落地。
在站点建设及管理方面,加强了中心与各协作医院密切联系和监管,完善了《石家庄市协作医院院前急救站点建设管理协议》,从法律层面进一步保障了全市院前急救规范化运行。在规范化站点建设方面,针对全市急救站点布局进行了调整和整合,新增急救站点2个,全市运行急救站点达到31个。在急救医疗业务上,市急救中心按照市卫生计生委工作部署,承办了一期院前急救人员岗前培训班”,培训医、护、司共计60人,讲授了院前常见急症的诊治知识及技能,熟悉了院前急救的出诊流程及管理制度。组织院前工作人员进行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培训”。参加了全国医联体会议,观摩“第四届北京市暨京冀廊120心电图技能大赛”、航空医疗救援培训等急救医疗专业化培训,提升了院前急救医疗业务水平。上半年,市急救中心共申报5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5项市级继续教育项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获得急救知识。市急救中心积极开展开展“急救知识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为居民普及常用急救常识。在2017年度“科技活动周”活动期间,市急救中心现场开展了120主题宣传,发放了宣传册,设立了咨询台,对公众生活常见急救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另设救护培训需求调查簿,记录公众对救护知识的需求意向和内容,将其一一梳理纳入年度培训计划,深入基层逐步实施。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