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网播京津冀 > 正文

廊坊:十几年创建文明城市持之以恒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记者 庞永力

十几年来,廊坊人心中一直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创建成功全国文明城市,这也是廊坊几届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的执政追求。2002年、2005年、2008年,廊坊连续3届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2011年和2014年,又连续两次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称号。在今年2月底召开的文明委全体(扩大)会议暨文明城市创建“百日攻坚”行动动员会上,廊坊市明确提出:2017年要力争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各县(市、区)确保高质量完成省级文明城市总评表彰,力争6个以上县(市、区)进入全省前十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共廊坊市委书记、市文明委主任冯韶慧。

记者:您怎么看“全国文明城市”对廊坊发展的促进作用?

冯韶慧:全国文明城市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是反映一座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含金量最高、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廊坊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核心功能区和重要节点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有助于我们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廊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的迫切要求。

记者: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廊坊有什么民生举措?

冯韶慧:近年来,廊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为民创建”作为根本宗旨,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持续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人民群众福祉,围绕便民、利民、惠民抓创建,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2017年,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中,我们将把创建的着力点放在窗口单位、城乡社区和千家万户,把每个社区作为基础、每个创建岗位作为细胞,进一步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抓创建,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大力推进城市主次干道及相关设施改造与完善,有效破解老旧居民小区基础设施落后及物业管理困难等问题,大力整治环境卫生,畅通城市交通,改造提升背街小巷、集贸市场、建筑工地、校园周边等重点场所的环境秩序。

记者:创建是举整个城市的综合之力,廊坊是如何做的呢?

冯韶慧:通过连续多年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廊坊市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市民素质有了显著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是整体而言,对标全国文明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我们还有一定差距,同时,进一步建设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的文明城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打好百日攻坚战,冲刺全国文明城,对照创建标准,我们还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破解,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主要体现在发动群众不充分、创建缺乏精准性、宣传缺乏特色性、管理缺乏全局性等。面对以上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强弱项、补短板,破难题、治痛点,着力打造创建品牌,务求在特色亮点工作上见成效。一是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开展“访千楼万家,创文明城市”“星期六文明行动”,单位社区共建文明;二是打造“最美廊坊人”品牌,以典型引领助推文明风尚;三是打造“人文城市”品牌,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市民综合素质。

记者:党委、政府对创建整体工作有什么具体举措?

冯韶慧:充分发挥创城指挥部统揽全局、协调指挥各方作用。坚持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周五下午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例行调度制度,市委常委会每2个月专题研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政府常务会每月至少1次专题研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市创城指挥部各工作部至少每2周研究1次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2017年廊坊市党代会和人代会,将对创城工作提出要求。市人大、政协组织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视察创城工作。市委组织部将文明城市创建各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市纪委研究制定问责机制,对抓创城工作不力、失职失责的予以问责。与此同时,进一步巩固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健全两级管理(市、区)、四级联动(市、区、街道、社区)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市区互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加强各级创城办力量,从人、财、物方面予以充分保障,确保创建工作有人、有钱、有责、有权,充分保障全国文明城市刚性指标的投入。改进文明城市与文明单位的评选、考核、管理工作关系,提高荣誉准入标准。

2017年是文明城市创建攻坚年,目前,廊坊正满怀信心、鼓足干劲,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紧紧咬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标不动摇,紧扣创建重点不放松,以“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勇气,全力向入围全国文明城市冲刺,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责任编辑:郝杰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