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供给侧改革深化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17年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改革任务进一步延伸。
要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同时用市场、法治的办法推动其他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去库存,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去杠杆,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降成本,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补短板,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河北作为全国唯一的钢铁、煤炭去产能“双先行”省份,2016年去产能目标已经完成,但去产能工作仍需继续深化。
对于无效产能,要加快化解,释放土地、人力、资本、原材料等的占用,降低成本,可组建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对于低效产能,要改造升级,提高新型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的使用率;对于新增产能,要严格控制,加强引导,确保符合经济转型方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要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其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中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就是要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健全要素市场,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要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潜在增长率。
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
推动实现产品、品牌、企业“三个中高端”
河北省钢铁产业长期以来大而不强,主要体现在钢材产品档次普遍较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例较低。河北省重点统计企业中优质非合金钢、优质低合金钢、合金钢、不锈钢等中高端产品比例仅为17.2%,而全国重点统计企业的比例达33.5%,其中山东省占比为20.9%,江苏省为54.8%。与全国及山东省、江苏省相比,河北省的中高端产品比例明显偏低。
要推动河北钢铁产业迈向中高端,关键要实现产品、品牌、企业“三个中高端”。
产品迈向中高端的潜力点在汽车板、家电板、电工钢、高强压力容器板、高强船板、金焊丝钢、高强耐蚀耐火钢筋等领域。发展方向是拥有某些全球范围的独有、优势产品,参与高端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常规性竞争领域的高技术含量、高档次钢材产品,提高市场份额;大幅提高量大面广一般产品的实物质量、稳定性。
品牌迈向中高端,目标定位是除河钢集团外,培育出省内2-3家钢铁企业进入第一梯队品牌,各企业培育2-3个优势钢种品牌,打造成国际知名、国内著名品牌,建立“品牌—生产—销售”良性循环。加强品牌商标的评级意识,对标国外先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升品牌价值;推进上下游行业的产品认证,寻求知名战略合作伙伴,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制定品牌信誉管理和风险快速反应机制,逐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企业迈向中高端,本质上是提升综合竞争力,要打造1-2家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国际化钢铁企业集团,形成若干在细分市场具有主导权的优势钢铁企业,促进形成几家具有区域市场龙头地位的钢铁企业。
省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颜廷标
化区域间产业落差为协同发展动力
数据显示,京津冀间产业存在很大的落差。一是经济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GDP、经济密度、三次产业比例、人均收入等效率效益指标上,河北与京津落差大;二是科技创新落差较大,在科技投入、R&D投入规模和强度、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等指标上,河北与北京的差距在4倍以上,在科技产出方面,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落差在10倍以上,反映产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出口额落差在6倍以上。与天津的主要指标实质性差距也很大,主要集中在创新产出上。
落差较大说明势能也大,自然会产生由高到低流动的动力。
通过京津冀产业协同构建一批产业生态圈应是未来方向。产业生态圈是集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于一体的现代产业组织形态,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国内外经验表明,产业生态圈是世界产业竞争的最佳形态。产业生态圈包括了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也包括了产业配套体系,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因此,京津冀产业协同的政策支持重点应当是产业生态,而不是单体企业。
产业协同的重点是创新资源要素有机融合方式。产业协同模式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多方的协同主体有效连接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比较理想的模式可以使得利益共同体的各方都朝着一个目标、具有内在动力地做同一件事。产业协同模式核心是根据产业协同内容,构建不同的产业协同模式,通过构建集“协同内容—协同载体—协同机制”于一体的产业协同模式,来化解产业协同中的障碍。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建国
在深化园区共建、集群共育、智力共享上有更大突破
加快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应在深化园区共建上有更大突破。一是应建立京津冀三地共建园区省市级政府协调机制,加强对共建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在合作理念、合作模式和推进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协调处理共建过程中的重大事项,使共建园区与其所在地开发区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格局。二是三地共同探索跨区域合作共建园区的利益分享机制,打破统计中的属地原则,从政策层面研究跨区域园区下不同行政主体之间的GDP统计、税收等的分解,从顶层设计出发探析土地、资金、项目、GDP、税收等各环节的利益分享机制。三是共同构建高效运营机制,充分发挥三地政府协调引导作用,以实体机构、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具体推进,吸收有资本、有意愿、有能力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参与合作共建园区。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三地统一办税平台,实现资质互认、征管互助、信息互通等三地联合管理和服务。
加快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应在深化集群共育上有更大突破。以“互联网思维”,重点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耕三地创新资源;加强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制度衔接,共建创新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人才在三地跨区域流动;共同建立面向京津冀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以公共技术服务、人才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中介服务平台,整合京津冀创新资源,优化集群创新结构,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快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应在深化智力共享上有更大突破。共同打造高端智力共享平台——京津冀“零工社区”,依托大数据技术,为创业者、创业创新大咖、技术工匠、创新机构等主体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智力服务,唤醒“沉睡”于京津冀三地的智力资源。共同开发和分享北京国际交往中心资源,共建“信息互通、政策互知、资源共用”的长效合作机制,共建跨国界资源对接渠道,共建境外投资信息引导平台,共享海外高科技项目、待并购企业信息、国际政策与投资环境等信息。
(赵立平、王成果)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