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则“‘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是假新闻”的新闻迅速流传开来,这则新闻以及在这则新闻基础上引发的网络讨论已经延续了十几天之久。
这条拨乱反正的新闻说:春节前后,一条“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帖文成为网络口水的热点,江西无辜“躺着中枪”。2月20日,记者从网络部门获悉,“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自称“上海女孩”的发帖者不是上海人,是某省一位已为人妇的母亲,她春节前压根没来过江西;而其后发帖回应的“江西男友”,只是话题的碰瓷者,与发帖者素不相识。
根据网络部门的信息梳理,发帖者“想说又说不出口”并非上海人,而是上海周边某省的一位有夫之妇徐某某,春节前夕与丈夫吵架,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而之后在网上自称“江西男友”回应的网友“风的世界伊不懂”,和徐某某素不相识。
吵吵嚷嚷,闹了一个春节的一个新闻事件,竟然是一条假新闻?刚才用“上海女逃离”这个关键词在百度新闻上搜索,可以搜到58.2万条新闻之多,可见过去这段事件此事影响知道。事件影响大,“反转”也就强烈,强烈得让人有点受不了。
消息的来源是“网络部门”,我理解应该就是“网络管理部门”,也就是“网信办”,上海的或者是江西的。果真如此的话,说明这则消息的来源是“靠谱”和“权威”的,以后应该再没有“反转”的余地。
“假新闻”的来龙去脉
据查,该事件起源于网络社区篱笆网,网帖首发时间为2月6日19时28分,发帖人叫“想说又说不出口”。
作者在网帖中写道:“楼主正宗上海人,88年,长相一般性,在外企做HR(注:人力资源管理)。爸爸国企已经退休,妈妈是学校老师,还有两年退休,家庭小康。谈了个朋友,有一年了,是外地的,人工作能力蛮强,卖相是我喜欢的那种,但是因为没有家底,估计近两年没法买房……我也有点动摇了,尤其是今年,在男友的再三要求下,让我去他老家过年,我同意了。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这是今天到他家的第一顿晚饭。”
发帖人晒出晚饭照片后跟帖称,“(我)下午到的,下了火车,转了一次车,还搭了类似拖拉机一样的车,颠得我晕车了,一看到这个饭菜我真的想吐了。比我想象的要差一百倍,我接受不了。现在肯定没法走,没交通工具了,我和他妹妹睡,明天一早我就走,已经和他说了,他说硬要走也不拦我,但是如果走了,就等于分手了,我说是的,然后他就出去了。”
当天21时12分,发帖人称,“我已经打电话给爸爸了,他说让我堂哥开车来接我,估计六个小时能到。他(在)村上叫了辆私车,准备等下送我去市区,因为这边外地没来过的人来肯定找不到的。”
帖子刊发后立即引来了无数人的围观和讨论,微信公号上也出现了很多篇关于此事的讨论,“城乡差别”、“教养”、“凤凰男”等等都是讨论的主题。讨论得如此热烈,以至于绝大部分媒体和公号作者都把“逃离”这个事件当做了一个无需查证的事实。
“局部失实”与“整体属实”
不过,依然有清醒的媒体从一开始就在质疑,比如澎湃就援引网友的观点指出网帖内容存在诸多疑点甚至是漏洞百出。
首先网帖中,除上海、江西之外,再无任何具体的地点、单位与姓名等信息。其次,有多名网友指出发帖账号或为“马甲”。因为“想说又说不出口”的注册时间为2月6日19时12分,发帖时间为2月6日19时28分。最后,女子到男友家里,是“坐火车,转汽车,然后搭乘类似拖拉机的车”,这表明她男友家离市区较远。但是她给家里父亲打电话,让表哥到江西接人,就算到离上海最近的江西上饶市市区,驱车需要将近7个小时,时间上来不及。
当然,也有论者认为,与以往许多网络事件不同,此次舆论的焦点,并不在于事件本身是否真实。就算没有这个随男友回江西老家吃了一顿黑乎乎无法忍受的饭就逃离的上海女孩,就算事件的发酵扩散是各怀心思的“炒作”,就算原本的那些愤怒批判有被人利用之嫌,这样的讨论依然是有意义的。
我认可上述看法,这个“上海女逃离江西”的事件之所以被大部分人信以为真,也正是因为大伙相信帖子所描述的事情“八九不离十”,大家对目前的城乡差别有切身感受,就算这次不是“上海女逃离江西”,也会有“北京女逃离山西”、“深圳女逃离广西”。
总之,这是“局部失实”与“整体属实”的关系。
“网闻”的发展史
不过,作为一个新闻圈内人,在节日的一片祥和氛围中,出现这样特大的假新闻,总是觉得不对劲不应该要反思。
遥想2010年以前,我在报社负责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网闻”操作,所谓“网闻”就是新闻线索来自网络的新闻,那几年,“网闻”发展得异常迅速,出了很多期在全国爆棚的新闻,比如说陕西的周老虎事件就是一起“网闻”。那个时候,在网络上发现了好的线索,记者一定要反复求证,最经常干的事打电话联系发帖人,实在不行,还要亲自奔赴现场去求证,力求保证这条“网闻”的真实性。
总之,对待“网闻”要像对待“热线新闻”和“通讯员来稿”一样慎重,经过各种审核程序以后才能在报纸上刊发出来。
2010年以后,世界渐渐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最近的两三年,微信迅速普及,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迅猛发展,新闻生产进入了另外一个全新的阶段,记者的采访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至少两个原因造成了这个局面
这里的细节我就不具体说了,总之一个后果就是,发生了新闻事件,去现场的记者少了,无论是报纸上还是网络上,关于事实的报道少了,评论和议论的文章多了。
至少有两个原因造成了这个局面。第一,难度的不同。写事实性的报道难度多大啊,要打无数个电话,要碰很多的壁,还不一定有收获。写评论性的文字,待在有暖气的书房里就搞掂了。第二,风险的不同。写事实性的报道,特别是负面报道,是有风险的,这个就不用我多说了。评论性文字却要安全得多。
大家都不迎难而上了,大家都选择安全了。那结果就是一篇假新闻流传整个春节假期,而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至少在我党看来不好的舆论场。前天,总书记刚刚就新闻舆论工作发表了一番重要讲话,讲的就是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上海女逃离江西”就是一个舆论引导没做好的例子。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全部媒体“姓党”以后,这些问题还会存在吗?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