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 > 环渤海 > 正文

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将于近日对外开放

来源: 辽宁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8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纪念馆位于阜新市太平区孙家湾南山之上。蓝天白云下,山上的青松愈显苍翠。泥土中,埋着7万具矿工的尸骨。新建的遗址陈列馆墙壁上镌刻着的巨大的“70000”,在时刻提醒着世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死难劳工待遇还不如日本狼狗

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历经8个多月的施工,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维修保护主体工程今年6月30日全面竣工,并将于近日重新对外开放。

阜新市博物馆馆长胡健介绍,纪念馆现已发掘了3处群葬大坑。位于东坡的墓坑,共137具遗骨,埋葬的是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黑暗统治,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惨遭日寇屠杀的爱国青年志士137人,被称为“抗暴青工遗骨馆”。西坡有南北两个群葬大坑,共有裸露遗骨110具。这里埋葬的是在日寇和把头的非人折磨下被冻死、饿死、病死,甚至是被活活打死的矿工,还有在井下被冒顶砸死、瓦斯熏死的矿工,因此被称作“死难矿工遗骨馆”。

“我们看到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整个一座南山到处都是死难矿工的墓地”,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馆长张宝石说。

在讲解员纪亮的指点下,记者在山坡上看到一个个小丘,那是死难矿工的单葬墓。后来,随着日本人执行疯狂的“人肉开采”政策,导致死亡劳工人数与日俱增,掩埋劳工的墓地也随之扩大,并且开始群葬。被日本人榨干最后一滴血汗的劳工,就这样胡乱地被埋葬在南山之上。

在新建的遗址陈列馆里,展示着两块不同性质的墓碑,小碑是万人坑“满炭墓地”碑,它是埋葬孙家湾7万人的标志。大碑是日本人为其死亡的狼狗所立,在日本侵略者的眼里,一条狼狗的生命远比数万中国劳工的生命更重要。

纪念馆处处体现高质量

纪念馆建设伊始,就定位颇高:在规划编制、功能设计、区域布局、工程建设上,要满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4个标志性称号的要求。阜新市按照尊重原貌、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制定了维修改造的各项建设方案。

纪念馆的高质量,体现在一个个细节之处。就连每个石制台阶的接缝处,都细心地涂上了防水胶。纪念馆的高质量,还体现在设计上的奇思妙想。维修保护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连通“死难矿工遗骨馆”南坑和北坑的走廊,叫“沉思走廊”,一侧透过混凝土墙体洞口可以瞥见遗骨坑,另一侧是在墙体上开了很多小孔,光线从外面透进来形成斑驳光影,一侧是死亡,一侧是生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光与影的完美运用,很好地烘托了主题。

“纪念馆建设的重中之重,是遗骨保护”,张宝石说,遗骨保护包括防潮和防腐两部分。防潮和防腐虽然看不到任何痕迹,却是整个维修保护工程高科技含量最足的部分。防潮工程之一,是通过桥式托体方式施工,把整个遗骨坑托起来,与地下水彻底分开,实现上下防潮。防潮工程之二,用止水帷幕将遗骨与四周隔开,实现四周防潮。遗骨防腐工程则通过对遗骨加钙、加固实现防霉和防腐。

陈列手段先进让观众受震撼

在新建的遗址陈列馆里,陈列的主题是《掠杀·抗争》,展陈面积945平方米,展品170件,辅助展品190件。这些展品既有镐头、铁锹、嘎斯灯等生产工具,也有刺刀、炮弹等武器,以及一些书信、证件等。

这些文物大多是从民间征集来的。许多老矿工的后代将家传的老物件、老照片都拿了出来。“留在家里固然是个念想儿,可是把它放在纪念馆里,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背后的故事,这才是文物最好的归宿”,向纪念馆捐献照片的高多贤如是说。

陈列馆通过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并将雕塑、复原场景、油画有机组合在一起,形象地再现了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暴行以及劳工的悲惨境遇。大型多媒体半景画《突围暴动》,既有平面远景衬托,又有立体近景复原。这种远近呼应,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劳工的苦难生活,反映了“特殊工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场景复原后的“刑讯室”、“死人仓库”和“劳工房”让人震撼。在陈列馆的出口处,有一件由矿帽、矿灯、矿镐和矿工血衣构成的铸铜雕塑。其下的卧碑上镌刻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警示语。这十六个字,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维修改造工程的重大意义,便在于此。

责任编辑:白岚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