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交通委路政局路政宣讲会上获悉,7月底包括三环辅路、知春路等道路的第一批大修工程完工。伴随大修,沿线32公里的慢行系统也被改造,年内还将完成8公里慢行系统改造。针对目前慢行系统被占用、设计不合理等问题,采取拓宽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移除障碍物等方法进行改造。
据了解,第一批道路大修工程包括三环辅路(丽泽桥-玉泉营桥)、三环辅路(赵公口桥-劲松桥)、莲花池西路(莲花桥-南沙窝桥)、京通辅路(大望桥-高碑店桥)、知春路(海淀南路-健德桥)等6项。
上述项目于4月25日起陆续开工,所有项目于7月底全部完工。大修总里程32公里,维修总面积107万平方米。结合此次道路大修工程,对全线32公里的慢行系统进行了梳理改造。年内,还将对南池子大街、北池子大街等6个项目进行大修,同时改造沿线8公里慢行系统。
所谓慢行系统,简单来说包括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工程管理科科长段文志介绍,在前期摸排中发现,慢行系统主要存在宽度不足和连续性差等问题。
按照一般设计,非机动车道宽度应该在2.5米左右,人行道在1.5米左右,但在实际情况下,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除了被机动车道挤占,由于河道或者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非机动车道往往宽度不够或者连续性不好。而人行道则主要被人行天桥柱子、报刊亭等便民设施占用。
本次改造主要对人行道上的占道设施进行清理、改移,梳理和改造全线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无障碍系统。慢行系统整治包括拓宽人行步道2988平方米,拓宽自行车道440平方米,同时,拆除挪移影响通行的障碍物。
探访
非机动车道拓宽了 但有部分司机“钻空”违停
30日,北青报记者来到牡丹园地铁西北口,发现旁边的公交车站慢行系统已经改造完成。
此前,牡丹园地铁站出入口位于人行道上,通往地铁口的人行道上还有占道的市政设施,行人如果去往地铁只能从人行道上下来走非机动车道,与电动车、自行车混行。改造后,非机动车道加宽了半米左右,人行道也进行了加宽,行人有足够的空间可以绕过市政设施去往地铁站。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牡丹园地铁口附近的公交站旁边绿化带此前是三角形,占用较大的空间,改造后,绕过地铁口就变成了长条形,节省了不少空间。这些空间保证了非机动车道通行的舒适性。
但在探访中北青报记者发现,本来是便民的工程,却有不少私家车主违章将车停在拓宽了的非机动车道上。此前由于地铁口旁边的非机动车道宽度有限,机动车过不来,并不能停车。改造后,不少办事、送人到地铁站的车主将车辆停在非机动车道上。
案例
改造案例一:三环辅路(丽泽桥-玉泉营桥)
改造前:三环辅路(丽泽桥-玉泉营桥)局部点段受人行天桥梯道影响,无行人通行空间。过往行人只能借道通行非机动车道,给行人通行带来不便,同时行人与非机动车混行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改造后:在大修实施过程中利用天桥外侧的绿地空间,新辟一条人行步道,使行人与非机动车能够各行其道,满足行人基本的通行需要。另外,根据行人需要,对丽泽商务区周边、红博馆门前的人行步道进行局部拓宽,拆除现况挡墙等障碍物。
改造案例二:京通辅路(大望桥-高碑店桥)
改造前:京承铁路至高碑店出口段南侧全长为860米,受空间条件限制,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条数和位置不一致,导致车辆和非机动车行驶路线频繁变化,对非机动车行驶、行人通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改造后:京通辅路北侧机动车道为两条,非机动车道改移至最外侧,车行连续顺畅。人行步道设置在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中间,使人行步道数量、位置统一,保证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安全。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