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社区居委会本来干的是联系老百姓的事,但近年来,这个百姓之家都忙着各种“摊派”下来的任务,居委会变成了“机关”。大连推进社区工作“准入制”,通过顶层设计,把社区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
引子
港湾社区,位于大连海军广场街道。
7月13日,一个简短的会议结束后,七八名社区专干陆续出门,办公区只留下3名工作人员接待办事居民。“坐等居民上门不行。 ”港湾社区书记张燕告诉记者,和二三十年前的居委会相比,人员多了,但联系百姓的时间却少了。今年,街道下了决心,要把人员沉下去。
沉下去是为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但对很多社区来说,“出趟门”不容易。
对行政“摊派”做减法
社区要承担160多项工作,建立80多个组织机构
记者了解到,近5年来,大连社区担负的行政事务大量增多,每天忙于报表、迎检、接待、搞活动以及衔接各类下派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常常都是手里的报表还没忙完,另一项检查工作又压到肩上。
据大连市民政部门统计,1989年以前,社区工作事项仅20多项。现在,社区居委会承担工作160多项,每个社区要建立80多个组织机构,建立170个台账,承担40多项达标评比。社会上曾用“千根线穿一根针”形容社区工作的窘境。
“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被办公室套牢了,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了。 ”
海军广场街道春德社区一位工作人员拿着一本厚厚的报表告诉记者,她一人要承担综合治理、流动人口、安检等多项工作。社区10几个人,每个人必须身兼数职才能应付过来上级压下来的任务。
忙乎来,忙乎去,到底什么事该归社区管,什么事不应由社区来做?其实1990年颁布的《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里有非常明确的界定。作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承担的工作主要有六项:
包括宣传国家法规、政策,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等;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协助政府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但实际上,社区工作已明显超出范围。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占据了社区工作人员下基层走访的时间。一个社区仅综合治理,就要完成30多项工作内容,全部列入年终考核。每一项工作都要报表、统计,一份信息要抄送四五个部门。
向上交权
一个社区的事务性盖章80多项,社区不该承担这么多的责任和权力
在大连市,大部分社区门口都“挂牌”,像政府行政服务大厅一样设办事窗口。
作为政府连接居民之间的 “二传手”,基层政府有的职能,现在社区基本都有。社区干部形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份小小的公租房申请表,最开始不知道手续流程,文件初审出现一点差错,就要重新返工。
两份调查,一个经济普查,一个文物普查,现在也交到了社区。中山区桃源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应该是专业人士干的工作,远远超出了社区的能力。
没有经费,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没有执法权。社区虽然“三无”,但与此关联的工作依然是年终考核内容。港湾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到楼道扛过垃圾,上街头清理过野广告,临时交办的工作很多,“哪个该干,哪个不该干,我们也不清楚。 ”
更让社区头疼的是“盖章”。桃源街道长利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出具各种证明已成为社区一项新业务。产权证与户口本名字不一致,要求居民到社区开证明;证明去世的老伴是否有房产,要求到社区开证明。
2014年12月,大连市金州新区曾做过统计,一个社区的事务性盖章多达80项。
印章的背后是责任和权力,有的社区干部坦承,明知“过度”服务存在法律风险,有时候也只能 “违规”出具相关证明,“总不能让一个章难住老百姓啊! ”
“准入制”需要帮手
建立配套措施,防止被剥离的行政事务回流社区
去年11月,大连通过近一年的调研,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实施方案》,希望通过顶层设计使社区工作回归到本位。
实施方案明确了社区 “依法自治”、“依法协助”的工作事项,也就是通过建立正面清单,给进入社区的工作在源头上设立一道门槛。
“以前有的政府部门直接把工作派到社区,实行准入制后不行了。 ”大连市民政部门表示,一项工作进社区,需提供省级以上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据。无法提供依据的,需走 “书面申请——审核准入——评议监督”的程序。
“准入制”好是好,但记者发现,社区工作人员却有点担心,怕“准入制”落在纸面上,执行难。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国内其他尝试“准入制”的城市,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很多地方的社区出现过反弹。上级的强势部门把工作派到社区的时候,社区往往很难拒绝。
“准入制”虽然将大量工作从社区剥离,但是这些工作并未得到分流,转来转去,职能部门只能找各种理由将工作再次下派到社区。
大连市人大代表张丽萍告诉记者,为社区减负将倒逼政府职能的转换。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职能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才能让社区职能真正归位。
张丽萍认为,像经济普查,政府完全可以向专业的社会组织购买。交给社区的工作,也可以按照“权随责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的办法运行。专项经费拨付社区后,不仅减轻了社区负担,还能增加就业岗位。
看基层社区尝试——
去行政化的“清理门户”
在社区工作“准入制”还未实施之前,2014年,大连一些基层社区的创新尝试已经悄然开始,港湾社区每周固定的“走访”就是其中之一。
海军广场街道将这个模式称为“3+X”。 “3”即社区只留3名工作人员在前台,负责接待处理行政事务工作;“X”是社区其他工作人员全部沉到社区里。
“现在看,‘3+X’效果不错。半年时间,9个社区入户约8784次,解决大小民生问题270余件。通过深入走访,对社区内家庭情况、人员类别、区域设施、隐患矛盾、居民需求、群众关注热点等大数据进行了采集和分析。”
海军广场街道9个社区,开始恢复“共建共管”的自治功能,还先后成立了艺术团、弃管楼服务队等社会组织40多家。
在中山区人民路街道,他们明确提出,行政事务不再由社区承担。区群团组织取消对社区的例行考核,全区缩减各类评比100多项。
“让不该社区管的事情进不了社区门,该社区做的事情则做好、做透。”中山区政府介绍,今年6月,首次尝试向一个专业社会组织“巢阳乐”购买服务,减轻社区负担,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推行“一口通办、全程服务”的标准化流程,让社区从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
在沙河口区,“一口受理,全区通办”的模式在去年就已推出,最早是在李家街道试点。
李家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福林透露,以前,办一个残疾证得先到社区填表,再到街道登记、盖章,然后到残联审核。 “居民难,社区累。 ”
新模式将116项政府公共服务,全部转移到了“帮万家”服务中心窗口或社区“帮万家”服务站,居民全部就近办理。公共服务的集中有一个好处,“把很多原本不属于社区的事务,‘上交’到街道,社区就有精力投入到居民走访和自治上来。 ”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