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邢台
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93项
□本报记者 赵 建 张永利
本报通讯员 闫秀珍
当国内第一辆旅行车“红星”生产出来,这里戴上了“新中国旅行车诞生地”的光环。当车头标着毛泽东同志手迹“长征”的巨型汽车牵引客机在首都机场奔忙,当“太脱拉”重卡一车难求……这里攀上了汽车工业的高地。
邢台,曾是新中国除长春、十堰之外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昔日荣光,今天是否还在?笔者近日到邢台调研发现,该市已赋予汽车工业新内涵:新能源汽车业。今年,10余万辆“绿色”汽车将鸣响产业重塑的笛声,浩浩荡荡开出邢襄大地。
好政策引来大项目、好项目,传统车企“嫁接”新能源汽车项目
上汽集团来了。近日,邢台市相关部门与其进行全面对接。双方生产纯电动大巴的项目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项目达产后,年产值约10亿元。
中德瑞科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来了,组建了开云汽车;德国CP汽车制造厂与德国创新龙有限公司来了,组建了德动汽车;御捷汽车逐步成长……邢襄大地“汽车梦”在近半个世纪的光阴荏苒中再度触手可及。
发展汽车业,是邢台挥之不去的梦。1970年,北京新都机械厂、天河汽车修造厂迁建邢台,分别改为邢台长征汽车制造厂、红星汽车制造厂。前者生产出的“太脱拉”重卡,要排几个月队才能买到,后者的“红星”旅行车被国际誉为“东方美人”。该市曾雄心勃勃,“八五”期间要将汽车发展成第一支柱产业。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形势急转直下,上汽集团、广汽集团等群雄并起,因体制等因素,长征、红星等却在竞争中折戟沉沙、亏损停产。钢、煤等产业一下子凸显出来,邢台产业结构变重。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钢、煤价格下调,发展动力又减。
在产业青黄不接的阶段,什么项目既能扩增量又能调结构?
曾经辉煌的汽车业再度回归邢台视野。“这不是路径依赖,而是路径创造,我们将向绿色高端、代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挺进。”邢台市发改委央企服务科科长薄明红说,邢台为此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优惠政策,今年起,5年内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还有信贷支持等政策,对项目引荐人更是开出了最高500万元的奖励。
在好政策助推下,邢台汽车工业开始向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美丽的蝶变。
将“人”的拼劲变成独特优势,让选准的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新能源车企年内将投产
7月24日,邢台清河县,一辆宝马i3增程式油电混合动力车静静停在河北御捷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门口。
宝马i3技术堪称“梦幻”——快速充电时间30分钟,综合工况油耗仅为0.7升/百公里,却能爆发出170马力的动力。“我们的目标不是追赶它,而是超越它!”御捷汽车副总经理赵虎斌透露了一个重磅消息:御捷增程式油电混合动力车路试已逾半年,预计明年量产。其技术水平已站上国内前沿。
这一好项目,怎样与清河结缘?赵虎斌讲了一个项目如何落地生根的故事。
2009年,本土企业家张立平准备在外地建电动汽车项目。清河得悉后,拿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与张立平展开密集接洽,硬是将外地“快煮熟的鸭子”争取回来。此后,该县将项目从开工到落地的大部分工作包下来。2010年,企业得以快速投产。
上项目,邢台没有沿海、环京津优势,经济也欠发达。对于选准的项目,他们必须努力再努力地争取,让其落地生根,这就要将“人”的拼劲变成独特优势。
红星汽车找“婆家”,更是将这种拼劲发挥到极致。去年以来,邢台县与50多家企业,不厌其烦进行了150余轮谈判。近日,他们终于与上市公司多氟多达成协议,该企业将投资建设红星汽车新基地项目,建设电动车等生产线。
正是凭借“人”的这股拼劲,邢台成为国家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今年,德动汽车计划试投产,开云汽车年内可投产,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10余万辆。到2017年,邢台将形成各类汽车生产能力58万辆,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增量实现“大提速”。
创建技术“公共服务设施”,为60多家企业提供最新尖端技术
什么词汇能准确形容河北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呢?一个技术平台,还是科研院所?该院常务副院长靳立强摇摇头说,它更像邢台专为中小企业设置的技术研发“公共服务设施”。
7月22日,笔者在该院中试车间看到了一个长约20厘米的封闭式差速器。这是汽车动力传导系统中的主要部件,将解决目前电动汽车差速器齿轮裸露、易漏油的共性难题。该差速器是清河一家企业委托研发的,正在电动汽车上进行路试。在实车上试验,在国内尚属首次。
这项技术的不寻常之处在于,委托企业没有参与研发,却成为专利技术第一研发人,拥有其产生的全部效益。封闭式差速器2017年可实现量产,年产值预计在8亿元左右。
委托企业有何投入?靳立强说,仅是材料费和研究团队劳务费,预计150万元。
不出力、花费少,却得到令人难以想象的投入产出比。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来源于创新。
邢台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无力建设自己的研发平台。清河县政府便出资建立了该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等21家科研院所进行合作,还聘请了16名高级工程师。
该研究院是名副其实的公共服务设施,市内企业都能使用研究院资源,有技术需求可委托其研发,企业只负责材料费、劳务费,最后获得专利成果。截至目前,研究院已为60多家企业提供了130多项技术服务。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