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这些看来与养老服务不搭的热词正悄然走进沈阳市养老服务领域,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将摒弃和解决传统养老机构的管理及服务弊端和缺陷,让老年人享受到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其实,智能化养老服务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它将颠覆性地改变传统养老服务理念。
智能监护器随时上传健康数据
“金大娘这两天血压有点高,我们要去做个实测。”6月24日,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的实习护理员于跃拿着一个手提“监测益体机”走进金大娘的房间。
记者发现,在这个手提白色仪器里,储存着每位老人的健康小档案,护理人员会根据需要,随时将养员的身体状况数据,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告知养员的亲属。远程健康监护,在这里已是常态化管理。
“我们这里除了硬件投入,更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也就是说,智能化养老是一个方向。 ”省政协委员、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赵海林一直致力于养老服务模式的改革尝试。
智能床垫、智能监护器……这些都是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引进的智能化养老装备。
智能床垫下面有不同的多个触点,老人离开床垫后,人体各种生理指标会自动显示,像体温、心跳、脉搏……享24小时监护。眼下,这里引进更先进的日本非接触智能监测技术——智能监护器,安装在老人的房间里,可以即时、随机监测老人的身体指标,像老人离开房间,着床、离床、心跳、呼吸、脉搏、体重、湿度、温度,自动紧急呼叫等,这些数据都能自动上传到楼层总监测台,便于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根据需要为老人提供相应服务。
全力打造“互联网+”养老模式
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是沈阳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民生工程之一,一期工程开放床位1146张,内设老年大学、超市、游泳馆、健身室、音乐室、电脑室、图书室等,还有邮政、储蓄、医疗、通讯等服务场所,集养老、康复、休闲、娱乐、学习为一体。
“互联网+”智能化养老提供了最大的便捷,而智能化也包含了信息化。
记者注意到,在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智能理念植入骨髓,免费WiFi实现了全覆盖,养员、家属在这里不必为对外联络而烦恼;“互联网+”养老家政网络与养老服务资源实现了高度整合。家庭服务网络平台就设在中心四楼,几名工作人员守候在这里。
在这里,“医养康”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已然成型。
为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这里引进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门诊部,并与东软集团合作,采用健康监测设备,对老人进行日常的健康监测。
记者注意到,在“医养康”模式里,养是基础,康是目的,医是保障。这种模式在整合医疗卫生和健康养生资源的同时,又把智能控制、监测和信息技术纳入其中,体现了智能化养老模式的特征。
眼下,一个无障碍网站正在建立,涵盖宣传、销售、信息……还要开发订餐、采购等多种网上服务形式。一个云平台就在这里建成。
智能服务需要高素质服务人才
这两天,赵海林很忙碌,刚刚和鞍山师范学院高职学院谈完人才合作事宜,将有更多高职老年护理与服务专业的大学生充实到养老服务中心。
通常标准,养老机构护工与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一般为1∶3,但实际情况却是1∶6至1∶10,甚至更高,这样的现象在省内养老机构很普遍,智能化养老恰恰能弥补这一缺憾;其次,智能化对护工的素质要求也明显增大。以往农家妇女为主的队伍显然不能适应。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近百名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尤其是一些新入职的大学生,让护理人员与智能化养老服务模式日趋匹配。
记者注意到,随着智能化养老的需求,更多高级护理人员正走进这里,人员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沈阳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养老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养老中心的主力。
“去年,仅鞍山师范学院高职学院在这里就留下了七八名毕业生。 ”赵海林介绍。
“用先进的养老经验,用最尖端的智能信息技术,用最适合的养老人才,一站式彻底解决养老服务问题,这是我们的目标。 ”赵海林说。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