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邢台6月9日讯 种一株山楂树,一年能收获几次?在河北清河县马屯工作站进行的一场“田园革命”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山楂可做鲜果销售,可加工成果脯、果丹皮,山楂花开时节,可取景收费……
“一产”卖红果
马屯,是县城西边的小乡镇。由于土地沙荒,农民靠天吃饭,每亩小麦收成不足三百公斤,而其他乡镇的小麦却能收到600公斤。因地理位置靠西,马屯没并发展羊绒和汽摩配件产业。经济不发达,思想落后。
村庄蝶变,始于1985年。乡镇组织人员到外地考察后,决定引种苗栽种山楂。当年,动员村干部种植山楂树3000亩。几年后,这片山楂林看到了丰厚效益。每亩山楂卖到4000元钱,比种棉花还赚钱。随后的三年间,“村看村、户看户”,马屯又种起1万亩山楂树。
后来,清河县马屯红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入社会员遍及马屯13个村庄。他们以土地入股,种植的山楂树达2万亩。高俊英担任理事长,这位科班出身的技术员,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分校园艺果蔬专业,她将入社会员的山楂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种植、统一深加工、统一销售,还为山楂注册了品牌“只恋”。
个头大、颜色鲜亮、硬度好的马屯“只恋”山楂卖出了好价钱。优质山楂每公斤能卖到3元,是市面上普通山楂价格的1.5倍。而在冷库储存的山楂,待到春节前后错季销售时则可卖到4元。
每年近6万吨的山楂,没等熟透就被一抢而空了。据介绍,每年中秋节前后山楂树开始挂果,虽说是早果,还未变红,但三分之一却已经被买走。“用早果做月饼,会很有山楂味。”高俊英说。由于马屯山楂特别适合做果脯,每年也会被山西、山东、江苏的果脯生产企业提前预定几千吨。
“二产”卖果制品
“单纯卖红果,利润有限。把山楂做成果脯、果丹皮,售价却能翻上好几倍。”高俊英决定,从初加工入手,开展山楂深加工项目,增加其附加值。
2010年,合作社做起1200吨山楂片初加工项目。“切片、烘干的山楂片可做饮品也能做药材。”高俊英说。
现在,山楂酒、山楂果脯、果丹皮是马屯山楂最重要的深加工项目。由于受资金限制,均采用代加工形式,他们提供自产的优质山楂,委托他们生产。仅深加工,每年给马屯带来的整体收入达70万元。
种菜种谷的田园种上山楂树,每亩收入可达6千元。如今的马屯,已从昔日落寞贫穷的村庄,变身为知名山楂品牌“只恋”的所在地。
“三产”卖景色
每年春季,2万亩山楂盛开的白色山楂花诗意而梦幻。
去年,清河按照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将马屯的七个村庄进行连片开发,建起农业园区。今年,清河举办清河·山楂之乡——首届乡村旅游暨山楂花节,打起乡村旅游牌。这片花海瞬间爆红。
市民可以自费认养山楂树,由专门人员托管。山楂花节期间这20天内,每日村民销售山楂制品的收入就达3000余元。
“我们将打造一块以婚恋为主题的山楂林,作为情侣婚纱照拍摄的外景,届时可以对取景收费。”高俊英说,我们还会将花元村的1千亩山楂林作为休闲度假区示范园,作为短途游或者老人养老的场所。集餐馆、住宿、景区为一体。在该区内,可以林下种植樱桃、草莓等,还可以放养一些香猪、珍珠猪等具有观赏性的动物。
山楂花瓣洁白淡雅,远望如白云片片飘落,近看似雪花缀满枝头。每年山楂花盛开时,令人流连忘返。
他山之石
依托农业园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样的例子,在浙江义乌也在上演。
义乌何斯路村,本是一个穷得被人遗忘、甚至被何氏后人遗弃的山村。2009年,村里成立起义乌市草根休闲农业经济合作社,种植起薰衣草,村庄化身为诗意而梦幻的“义乌普罗旺斯”。
村里占地400亩的龙溪香谷薰衣花园是长三角地区最大的薰衣草花园,村民将其围起篱笆卖风景收门票。目前,何斯路村还正在申报3A级景区。申报成功后,预计今年年底,不仅薰衣草花园收费,连进村游览都可能以套票的形式收费。
除了发展旅游业外,一二产业也齐头并进。何斯路的薰衣草还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何斯路同时注册了薰衣草相关的19个大类191个商品,目前已开发出30多种以薰衣草为原料的商品。现在,村民每亩收入超过了万元。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400多元。
此外,何斯路村还整合集体的菜地、池塘和山坡资源,将其折合成股份,成立起村集体经济组织“何斯路公司”。村民协力做大村庄品牌,并一起从中受益。(郭文静 闫秀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