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2月10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习近平在会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目标要明确,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多家研究机构认为, 2月2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京津冀战略一周年,从现在开始的一个月左右时间,将是京津冀相关政策出台的重要时间窗口。
业内人士分析称京津冀规划是一个由政府主导与推动的高强度高水平的投资项目,一体化的关键措施在于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与共同发展,包括教育、医疗和就业,这将带来大规模的基建投资需求。
专家解读:"京津冀新增长极"路在何方?
随着北京不断"瘦身健体",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10日发表讲话,明确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京津冀协同发展困境何在?新增长极路在何方?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解释,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意味着在空间的某一个点、片或面上,通过机制创新等,实现经济的极化增长,并通过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打造增长极,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突破口"。
肖金成认为,北京在坚守首都核心功能的基础上,疏解产业应加强与河北的对接,可与河北共建学校、医院、旅游会展中心等;而河北应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才能吸引更多京津的优质企业"。
"城市发展不能‘摊大饼’,要做‘窝窝头’",肖金成说,京津冀三地打造城市群,关键要优化空间布局,城市不能完全连成一片,要利用农田、湖泊等在功能区打隔断。
国家智库专家胡正塬则强调,"软实力很重要!"他称,京津冀协同发展,"硬招儿"不断,但"软实力"协同发展还不足。
他说,京津冀拥有诸多高校、科技等资源;该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GDP的6.16%;三地软实力协同发展,将有效激发民间社会的创新活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规划》或将很快公布 直接影响房价
很多人期待已久的京津冀一体化顶层设计可能即将公之于众。
据报道,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规划》的京津冀发展顶层设计方案已经通过审批下发至地方,可能本月底正式发布。
由于这一区域一体化进程直接影响到天津以及河北省一些城市的未来定位,尤其会影响到这些城市的房价,所以一直受到普遍关注。根据目前已经透露出来的信息看,三地未来在一体化进程中的角色和定位已经基本确定。
北京市的重点工作是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为此,北京市已经制定了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也确定了今后将向外地转移的产业、项目以及合作领域;
而天津将在产业对接上深化与北京科技创新合作,并明确将自己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将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创新等产业;
而早在去年年初的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工作会议上,河北省确定好了自己的角色定位,即"四个支撑区":优化城市布局的支撑区、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区、综合交通网络的支撑区、生态涵养保护的支撑区。
哪些改变正在进行时?交通、大气治理等
目前,从天津市到河北省的保定市正在修建一条城际铁路,这条铁路将使两座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缩短到半个小时;一条连接北京到河北承德的铁路客运专线也在建设之中,这条铁路是北京到沈阳的客运专线的一部分。建成通车后,从承德到北京只需要1个小时;去年年底,一条通往河北省燕郊的京郊通勤铁路已经开通。
上述铁路项目只是京津冀协调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中的一部分。未来,在区域范围内,还将有多条轨道交通、市郊铁路、城际铁路、高速铁路以及高速公路建设开通。规划者希望通过现代化交通网络把各个城市之间拉进,交通一体化被看做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
而在京津冀未来的协调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应属大气治理方面如何开展合作。
目前,舆论对未来三地的一体化充满乐观。但是,也有观察家认为,虽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但是,三地能否真正打破行政壁垒,放下各自的地方利益,真正协同考虑区域内各项事务,还有待时间磨合。
京津冀概念受热捧 多区域和产业有望共同受益
值得注意的是,一向被人认为不主动的北京,也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非常重视,更是将其放在今年经济工作的首位。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被列为北京市政府2015年七项重点工作的首位。北京计划在2014-2018年投资100亿元,设立京冀协同发展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协同发展的相关产业等。今年将安排452.4亿元资金,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研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关键技术,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等技术创新及应用。
国泰君安认为,从受益区域和产业来看,城市受益次序是:廊坊、保定、唐山、沧州、天津、石家庄。产业受益依次是:房地产、交运、基建、建材、环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行业。
申万宏源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量降质升。从投资角度来看,应继续关注京津冀交运投资机会。关注铁路市场化改革和航运竞争性行业公司的国企改革投资机会;交运发展着眼点主要是为国家区域战略发展提供转型支持,享受自贸区开发带来"增值"服务发展;供应链物流现代化变革升级持续发力;以及传统资产类公司业务转型拓展,包括公路和运输性企业转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