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与远
●近:“立体性”困扰与“去煤炭化”呼声
●远:走出一条“六型”转变、“革命兴煤”的新路
煤炭,不仅让我省经济饱受折磨,还长期面临政治、民生、生态环境的“立体性”困扰。
在山西,倒在煤上的干部量大面广,因煤炭开采以及利益分配不当等而产生的民生问题积重难返。根据中科院2014年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山西可持续发展总能力在全国排第24位,环境支持系统排第27位,生存支持系统排第29位。
大同南郊区因为采煤造成的地质灾害涉及5个乡镇、71个村庄和5个商贸工矿区,10万多间的房屋不同程度受损,23万亩耕地因为地裂地陷无法耕种,5万多农村劳动力失业,近7万人、1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左云县大路坡村,因煤而富,因煤而迁。村民先后投资近600万元3次统一建新房,都因为房子一次次建在采空区上,全部废弃,最终不得不第4次整村搬迁。
据2011年调查统计,全省受煤矿开采破坏的村庄有2550个,由于民宅受损影响村庄村民户数达到29.14万户,涉及98.87万人。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这一年的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在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
雾霾频频来袭,煤炭似乎成了“肮脏能源”的代名词。一些地方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治理雾霾的角度考虑,更是出现了大规模“去煤炭化”运动。
煤炭是不是已经穷途末路?
对此,国内能源领域权威专家明确回应:中国的能源革命不是“革煤炭的命”,煤炭革命也不是“去煤炭化”。“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煤炭作为中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轻易改变,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好才是解决我国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核心。
国家有关部委表示,在考虑“十三五”规划时将加强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煤炭在全行业、全产业链的清洁利用。
由此可见,山西煤炭仍然可以做一篇锦绣文章。
省委书记王儒林给这篇文章确定了标题——走出一条 “六型”转变、“革命兴煤”的新路,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综合能源基地。
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煤炭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向“清洁低碳型”转变,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黑色煤炭绿色发展;
向“集约高效型”转变,全力抓好大基地、大集团建设,不断提高矿井的现代化水平;
向“延伸循环型”转变,重点推进煤炭产业延伸发展、煤化工链条式发展、煤机装备集群发展、煤炭固废综合循环利用;
向“生态环保型”转变,着力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推进煤炭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向“安全保障型”转变,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煤炭产业安全发展。
从这“六型”,我们可以看到主政者的决心:挑战再大也得转型,困难再多也得升级。
德国北威州鲁尔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现实借鉴,也使我们有了底气,有了信心。
因为产业结构与当年的德国北威州鲁尔区十分相似,山西被称为是“中国的鲁尔”。
上世纪50年代,原本以生产煤炭和钢铁为主的鲁尔区,经济快速滑入低谷。之后,鲁尔连续30多年通过大力实施煤炭产业集约化、产业多元化经营、重视采用新技术及治理环境污染等措施,一举走出资源型经济困境,成为一个生机勃勃、颇具独创性的经济和文化城市群落。
可以看到,我省的“六型”转变方向,与鲁尔区在城市转型中的路径选择、表述虽不同,内涵却极相似。
从“苦笑”到“微笑”,只需要嘴角稍稍牵动一下,而就是这么一个细小的动作,对一个企业、一个地区来说,却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要付出千万倍的努力。纵然今后一段较长日子里迎接我们的是雪雨风霜,但相信经历过这场危机的洗礼之后,我省一定会画出自己的“微笑曲线”。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