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时事评论 > 正文

反腐重在改革体制(2)

来源: 英国《金融时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第二,政府权力空前膨胀。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官员感受到了权力所带来的巨大寻租资源,在利益的裹挟之下,政府嬗变成了“到处乱摸的手”,在很多领域的改革都出现了逆转,例如公众呼声较高的“国进民退”以及“地方政府公司化”。以改革之名,行扩权设租之实的情况屡见不鲜。“发改委”只搞审批不管改革,证监会只搞审批不管监管,皆为例证。

第三,制度设计漏洞。长久以来,中国的哲学家纠缠于“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争论。由此出发,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儒表法里”的体制,即表面上呼吁人性本善、高举道德旗帜,但实际上采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推行震慑百姓的严苛法纪。遗憾的是,道德治国带来的是贪腐盛行,严刑管束带来的是揭竿而起,总在历史的漩涡里打转。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源于一个基本的发现:人性既非善亦非恶,而是自私的(“自私”是一个中性词)。如果能有好的制度设计,自私就能成为“正能量”。于是,在经济领域,鼓励每个人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奋斗的市场经济大行其道;在政治领域,则从每个人都是靠不住的思想出发,构建了政府、国会、法院的精巧制衡,并辅之以媒体的自由监督。

简言之,中国现行的腐败问题,根源于法治的缺失,以及制度设计的漏洞和政府部门权力过大的现状。官员道德堕落,只是腐败的结果,而非原因。我们甚至可以说,很多官员其实是制度的牺牲品。

三、反腐的真正出路

虽然都知道要制度反腐,但长期以来在制度反腐方面的进展却令人焦虑。笔者以为,惟有在以下方面推进制度改革,反腐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1. 明确顶层设计

GDP崇拜是当前政府官员寻租的一个重要背景。虽然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但实际上中国依然是“经济建设型政府”,甚至出现了“地方政府公司化”的趋势。政府不仅大举招商引资,而且通过土地出让金、地方融资平台、国企等直接或间接涉足经济活动,混淆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而成为腐败的温床。李克强说:改革的突破口,就在于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这一点,应该成为下一步改革“顶层设计”的核心。

2. 让“新两个凡是”落地有声

目前,各级政府还保留了大量与市场经济相悖的审批权,尤其以发改委和证监会为甚。审批权的存在,不仅导致严重的“跑部前进”的寻租现象,而且扼杀了企业家精神。前几年被大力整肃的“驻京办”现象、证监会近千家公司排队等待IPO,就是最好的注解。2012年10月10日,《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提出“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新两个凡是”如能落实,很多腐败的空间注定烟消云散,这当然令人无比期待。但从36条和新36条令而不行的情况来看,改革前景不容乐观。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