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投资不仅影响着股市,更影响着每个人的钱包。 (CFP/图)
"这块“社保基石”的含金量,关乎每个人的生活"
"从只吃利息,到大规模投资股市,再到多元化投资,十年中社保基金的收益率跑赢大盘。"
"它跑得越来越稳,但是也越来越难。"
近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通过其官网披露了2011年年报。
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社保基金管理资金总额达8688.2亿元,其中直接投资资产了58.02%;委托投资资产占比41.98%。
自成立以来,社保基金累计投资收益额2845.93亿元,年均收益率8.4%。在这一整体收益中,股票资产的收益率遥遥领先:自2003年6月开始投资的八年多时间里,股票投资累计收益1326亿元,占全部投资收益46.6%,年化投资收益率达18.61%。
同时,社保基金的实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1年底为1375.72亿元,先后投资交行、工行、中国人保等金融企业及京沪高铁、中航国际等工商企业,并参与了交通银行、中国南车的定向增发。
近日国务院批转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扩大全国社保基金规模,充实国家战略储备。市场研究人士推测,在养老金缺口巨大的背景下,全国社保基金可能成为弥补亏空的重要力量。
作为对国计民生发挥着越来越大影响力的社保投资,投资情况日益为市场所关注。南方周末记者梳理了自2003年以来的年报数据,试图还原其投资和运作模式。
2005:“牛熊转折点”的意外收获
2005年是A股股权分置改革的关键之年,社保基金出手,有“护盘”意味。而在“牛熊转折点”上大规模入市,为其后数年间的超额收益奠定基础。
早在2003年6月,社保基金理事会便决定投资股市。然而股市连续下滑,延宕到2005年才大规模介入。在此期间,基金收益以存款利息与国债收益为主,三年投资的收益率仅略高于国债收益率。
随着2005年6月上证指数下探998点历史低位,社保基金开始发力股票投资。据媒体统计,此后三个月内,社保基金理事会一举成为30家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相对应的市值高达4.7亿元。
当年年报显示,在全年56亿元经营收益中,高达37亿元的利息收益依然占比66%以上,但与上年相比,股权投资收益由4.4亿元增加到7.7亿元。
在股权投资收益大增时,社保投资收益分类里出现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指数投资收益”,显示出理事会在投资个股的同时,还通过指数投资做多大市,并因此而获利5亿元。
值得注意,2005年正是A股市场中股权分置改革的关键之年,社保基金在这一关键时刻的果断出手,某种意义上有强烈的“护盘”意味。
在这一轮“牛熊转折点”上的大规模入市,也为其后数年间的超额收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保基金也获得了财政拨款之外的另一个重要“财源”:那就是国有股的划拨与减持。
2005年社保基金总资产规模增加294亿元,其中财政拨款100亿元,国有股减持收入82.66亿元。这一国有股划拨和减持,在此后数年中逐渐成为社保基金的主要资产来源之一。
2006-2008:从巨盈到巨亏
2007年的“超级盛宴”,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中,成为难以回避的挑战。
从2006年开始,社保基金的资产规模和投资收益双双剧增。
短短两年内,资产规模整整翻了一倍;而其投资收益则从2005年的5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亿元,再暴增至2007年的1132亿元。
在这一资产暴增中,其盈利结构也出现了变化:委托投资取代直接投资,成为社保基金盈利的绝对主力。
从投资比例上看,2005年社保基金委托投资收益仅为10亿元,不足整体收益比例的五分之一。到了2007年,委托投资收益已暴涨至占整体收益的82%以上。
从2007年社保基金的大宗资产结构变化中,可以看出管理层的新“赌注”:在自有投资增加五百余亿的同时,其委托投资资产增加了1013亿元,占据社保投资的“半壁江山”。
责任编辑:王雪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