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深度 > 风险防范 > 正文

陶冬:中国经济面临的五重风险

来源: 中国经营报(北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随着出口与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径走到尽头,寻找新的增长引擎重新回归视野,消费拉动经济老调亦重新开启。随着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因素逆转,华南的劳资纠纷和全国多个地区相继上调工资,多年来依赖的人口红利面临转折,市场普遍预计此轮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在所难免。欧债危机影响几何?下半年宏观经济风险如何?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房地产将在第四季度进入量价齐跌的“二期调整”,富士康事件代表着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黄金时代的尾声,中国经济也将随之转型。

出口增长问题将出现在明年

《中国经营报》:你曾经说过,2010年全球经济中两条并行的主线将是经济复苏与市场动荡,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欧洲债务危机是否对今年出口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陶冬: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势确实扑朔迷离,希腊这样规模的小国虽然可以在金融市场对欧洲股市、债市带来重大冲击,但是对于实体经济影响不大。根据调研,现在全球各地的订单正在涌入中国,包括美国、新兴市场和欧洲的法国和德国等主流大国。目前许多厂家订单已经排到了年底或者明年第一季度。今年下半年,随着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采取财政收缩措施,一部分订单会取消,但是中国出口会维持10%甚至更高的双位数增长。总体来看,欧债危机对今年中国的出口形势不至于太坏。值得担心的是明年的情况,在各国库存回补周期结束之后,我对于中国出口是否还将继续强劲增长有所担心。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今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是什么?

陶冬:首先是汇率风险。当前欧元的乱象并未结束,欧洲央行措施只是暂时喝退了投机客,但是欧洲需要进行全面结构性调整,这个调整相当的漫长和痛苦。欧洲国家有没有政治意愿进行这样的结构性调整?欧盟和欧元这种人造的主权货币有没有能力强制主权国家进行调整。对此,我个人并不乐观。这种调整会带来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包括中国股市。

其次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错位的现状 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可谓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状况:发达国家经济过冷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过热出现了两极分化。当前全球货币政策都受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当美国经济仍未改善、美国经济刺激政策仍未退出之时,如何处理新兴国家的过热,是目前的问题。

第三则是发达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我认为可能会愈演愈烈,不仅仅是希腊、西班牙的问题,英国、美国和其他许多发达国家也有这样的问题。

第四是中国的房地产调整。中国房地产肯定有一轮调整,问题只是调整的形式。

现在市场或多或少将目前的局面和2008年的V型反弹作为参照物,但我认为这种参照是错误的。我判断未来12~18个月的情况是:利率是往上走的,流动性会向下,需求不好说,但供应是增加;同时政府也不会出现不惜一切代价保8%的目标,因此这一轮房地产调整可能会影响若干年,今天的问题不应该是房地产会下跌多少,而是房地产的下跌周期会有多长。这不仅仅会影响中国的金融资产,也会影响全球的金融资产。

第五个风险,我认为明年地方融资平台问题可能爆发。

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 经济转型在即

《中国经营报》:劳资纠纷已经成为近日媒体头条,这背后隐含的劳工工资上涨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更值得关注。众所周知,“刘易斯拐点”表示随着过剩劳动力供应开始减少,产业工人工资也必然随之提高,中国是否已经到达这一临界线?工资上涨是否引发大规模资本外流呢?

陶冬:我认为中国目前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中国内需的增长要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因此拐点到来的时间提前了。富士康事件可谓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能依靠无尽的劳动力、廉价的资金成本并在全世界获取资源来维持了。但是,短期来看,FDI撤出中国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出口的优势不仅仅是廉价劳动力,与其他新兴国家相比,中国有新兴国家中罕见的完善的基建设施、强劲的制造业产业链 即使劳工环境收紧了,中国仍然是一个天堂。此外,中国还拥有巨大的市场,所以我暂时不认为大量外资会流出,他们会逐步转移到内地,增加自动生产能力。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会无可避免地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如果中国经济发展能转变为内需拉动型,那么中国经济会重现双位数的增长,但是我们需要新的增长因素的产生。我认为,长期来看,2015年到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7%~8%左右,但是增长质量会更高。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