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人口大量转移村庄的未来在哪里?

来源: 燕赵都市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本报驻衡水记者 孟宪峰 文/图

因为工作地点离家乡不远,记者对自己从小长大的村庄并未疏远,每次回家看到冷冷清清的街道,听着父母说起谁谁又搬到城里住了,记者就常常会不自觉地担心:将来这个小村子还会存在吗?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的转移正给农村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问题是,面对正在进行着的社会变革,农村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冷清的村庄

记者的老家是枣强县枣强镇小屯村,村子很小,只有40余户共100多口人。按说,村子平时冷清也就罢了,春节是传统中最重要的节日,在外地的人都要回来过年,村子会热闹些。可是令记者奇怪的是,这个春节,村子的街道仍显冷清,难道在外地的很多人不回来过年了?

一打听,还真有很多人不回来过年了。有的是在外地大城市,忙于加班或者车票不好买。有的是在县城里居住,县城离村子很近,拜年祭祖随时赶回来。还有的是子女们回家不方便,老年人就到城里一家团圆。村子本来人口就少,有些人不回来,有些人还要出去,村里街道冷清也就在所难免了。

记得小时候,因为行人多,街道的路面是坚硬而光亮的,每逢过年人们把房前屋后打扫一新,整个村庄又整齐又干净,令人心情愉悦。时过境迁,面对着冷清得有些荒凉的村庄,心头惟有叹息。

走在家乡的大街上,沿途很多宅院都挂着锁,有老房子,也有新房子,主人或者不在了,或者外出了,或者搬走了,留下了这一座座挂着锁的宅院。多少欢笑,多少热闹,多少乡情,都被这一把把锁锁在了心灵的深处。间或起伏的鞭炮声中,这些挂锁的宅院静静地矗立着,连同那些衰草连天的角落,给村庄涂抹上一层落寞的色彩。

在村外,当年曾经留下无数脚印的田间小路,如今已经大多湮灭。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将农村劳动力大大解放出来,人们下田的次数明显减少,这些田间小路要么被耕地蚕食,要么被荒草覆盖,那种曲曲折折的田园意趣也只能在记忆深处回味了。登高遥望远处,空旷寂寥的天地之间,远近散落着几个萧瑟的村庄。

搬离黑土地

一说起黑土地,人们都会想到肥沃的东北。其实,小屯村也是黑土地,而且是难以干活的黑胶泥地,小屯人在黑土地上累死累活,打出的粮食却总不如别村的多。所以小屯人这样教育自己的子女,“要想不在家里种地,就好好念书”。

兴许是大人的教育真有作用,小屯人的后代好多人靠念书走出了黑土地。记者的一位堂弟,当年曾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报考清华大学未果,后来被南京邮电大学(时为南京邮电学院)录取。毕业后,堂弟在广东一家电信公司作短暂停留,后返回南京发展,现在一家著名公司任职。如今,堂弟在南京有房有车,还成了家,成了标准的南京市民。

即使没有上过大学,靠打工走出去的也比比皆是。村里一位王姓村民,年轻时出去给别人做泥瓦工,后来凭借头脑灵活组织了自己的施工队。经过十多年打拼,如今这位王姓村民在枣强县城买了楼房,举家搬到了城里。王姓村民有两个儿子,现在两个儿子长大了,每个人又拉起了一支施工队伍。对于王家来讲,已经基本脱离了农村生活。

还有一些村民靠做生意走了出去。在枣强县,玻璃钢和液化气配件是两大支柱产业,上个世纪90年代,做玻璃钢和液化气配件业务的枣强农民走遍了全国的角角落落,其中就包括很多小屯人。如今,这些当年“走西口”的小屯人已经落户湖北荆州、河北石家庄等地,最不济也在枣强县城。这些村民每年只在春节的时候,才回老家过上几天,他们的后代,也基本上留在了城里。

目前仍然留在村里的,也在做着走出去的努力。记者了解到,小屯村已经连续好几年没有盖过新房子了,很多农户男劳力外出打工,女劳力在家务农,一家人省吃俭用积攒着,为的就是到城里去买一套房子。一位满脸皱纹的乡亲向记者感叹,“一个是建材、人工费用都在涨,在农村盖房子也不便宜,一个是现在农村男女相亲,女方的条件大多是要楼房,没办法。”

老年人留守

今年春节,两个在城里工作、生活的儿子回家过年,这令64岁的孟召同很是高兴。孟召同夫妇共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嫁到了北京,两个儿子在衡水生活。平时家里只有老两口,守着两处空空的大宅院。“这房子是盖来给儿子娶媳妇用的,现在两个儿子都去城里住了,没人要了。”孟召同指着还算体面的砖瓦房笑着说。

年轻的时候,孟召同有一门修机井的手艺,靠着这手艺,他把三个子女供到大学,并在城里成家立业,现在他老了,不能修机井了,就打算在家专门侍弄那十几亩地。子女们劝他到城里去住,他总是不愿意,总说“农民农民,不种地还能干什么?!”可是,去年的一场大病浇灭了孟召同不老的雄心,“地种不了了,过了年就包出去,跟孩子们去住。”

孟召同告诉记者,现在农村里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确实落伍了,农药、化肥、电费、种子,各种农资的费用都在涨,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一亩地也就能挣一千来块钱,这还不能算人工费用,相比之下,出去打工要合算得多,所以现在年轻人都去外面打工,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留在家里种地,至少不用为吃发愁。

小屯村党支部书记孟召本说,现在的小屯村,年轻的十之六七都去城里住了,没去城里的也天天早出晚归打工,平时村里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家种地。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田里的农活很多可以由农机完成,老人们种田勉强还能维持,可是这些人的年纪越来越大,以后什么样就难说了。

村庄的未来

自明代建村伊始,一代又一代的小屯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直至今天。可是现在,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小村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人口大量转移。不久的将来,小屯村还能作为一个村庄存在吗?

比如土地。农村农村,以农为业,以地为本。在当下这个激烈的大变革时代,大量年轻人转移到了城市,农村里的土地主要由上了年纪的老人耕种,那么这些老人以后呢?记者了解到,现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农业合作社,以适应集约化农业生产的需要。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小屯村还没有这样的农业合作社出现,甚至于当一家的农活比较忙时,想雇个人都雇不到。

比如公共工程。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土地是集体的,很多公共工程也需要集体来办。比如打井,现在打一眼深井动辄十几万元,单靠一家一户的力量很难做到,小屯村打井,都是按家里的土地数目摊钱。将来,小屯村的人口会越来越少,集体的力量会越来越单薄,遇上打井、修路、拉电等公共工程,也会越来越难办。

还有历史。据老人们介绍,小屯村出现于明朝时期,本是一家大地主的庄子,后来大地主家道衰落,朱、孟、危、王等各姓人家开始陆续迁来居住。村南的那口古井,连村里最老的人都说不清年代。这些都是小屯村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有一天小屯村不能作为一个村庄存在了,这个村庄长达六七百年的历史就将湮灭在历史深处,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事情?!

有专家说,当下,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对于广大农村而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决不是单纯地让农民上楼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在支农惠农、就业扶持、社会保障、历史文化等方面规划好,从而使农村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改革。

◎结束语

到今天为止,本报“新春走基层”之“回乡过年·聚焦农村”系列告一段落。在这组报道中,我们先后聚焦了土地问题、村庄规划、社会保障、食品安全、乡村文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是河北农村存在的问题,也是全国性的热点话题。它们是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但远远不足以涵盖农村的全部。温家宝总理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这组报道虽然告一段落,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需要有关部门去思考,进而拿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方案去解决。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兴则中国兴,“三农”强则中国强,三农“发展”则中国发展。在时代和社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三农”问题亦将是我们这个社会永远的关怀与关注。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