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观点 > 观察与声音 > 正文

曾经的调查记者转型创业,他们说...

来源: 寻找中国创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近期的多个重大社会事件,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对调查记者的讨论。

调查记者是一个聚光灯很少能打到的职业,他们更多的时间都在四处奔走、调查取证,以期待做出的报道能在黑夜里激起一点星光。

如今,他们有的仍在奋战在新闻第一线,为公众带回第一手的现场和事件真相;也有一些人选择投身创业大潮,在另一番天地突破自我。今天,寻找中国创客,找到了这些由调查记者转型的创业者们聊了聊,听他们讲述自己曾身处新闻暴风眼的时刻,与创业后的不同感悟。

陈峰 | 盖饭内容工场创始人:

社会需要调查记者 有机会我还会回去

我最早是在《南方都市报》,进报社时就被定位为揭黑记者,报道多偏向于收容领域。写过一两篇相关报道后,再有类似选题,报社就倾向让我做了。

“孙志刚案”是我在南都接到的第一个线索,这篇报道之后的影响力也和我的生活纠缠在了一起,所以到现在,印象都非常深刻。

当年,《南方都市报》调了一批人到北京创办《新京报》,我被调过来,做了“新闻部”主编。直到创业之前,做了近十年的职业经理人。后来我想,再不试一试创业可能就没机会了,便创办了“盖饭内容工场”。

做一家企业和做调查记者有很大的不同,调查记者也会和别人合作,但单打独斗的时候居多。社交媒体出现以后,对整个传统媒体的冲击很大。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调查记者、职业经理人和作为公司管理者的创业者,是完全不同的职业经历。我现在在做内容创业,调查记者的这段经历肯定非常有帮助,可以让我识别什么是好内容,有助于内容理念的形成。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调查记者有存在的必要性。媒体拥有“第四种权力”对政治进行约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至少能为社会讨论和民众参与提供事实基础。直到现在,看到有好多报道写得语焉不详,我还是有冲动想要去了解更详细的事实,既出于理想,也有好奇心。

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想回去做调查记者。如果自己创业成功了,我还想尝试做一个类似“公民调查”的项目。(记者 闫丽娇)
 

雷磊 | 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兼CEO:

不论做记者还是创业,人都是核心

我在《南方周末》做过的报道有一半都是调查报道,包括河南高考替考、卧底传销团伙等等。

2014年4月左右,我从南周离职,算是调查记者中转型比较早的一批。辞职之后我先去优酷做了一个叫《侣行》的节目,后来又去《GQ》做了一段时间特稿,之后创办了真实故事计划。

说起来,这三份工作其实属于同一领域,关注的核心都是“人”本身。我们现在做真实故事计划,本质上还是怎么理解人、用什么样的视角看待人、最后如何用文字去表达人,其实调查报道关注的也是被放到舆论中心的人是什么反应,做了哪些事情,这是一以贯之的。

不同点在于,做记者时考虑的是通过报道是否能够对公共事件发声,是否可以推动议程,公共价值是超越一切的。而创业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生产,怎么样才能产生越来越多的好内容;其次是好内容如何去变现,怎么样才能挣到钱。

作为一个创业者,这些事情早期会对我形成一定的困扰。纯商人不会想那么多,但媒体人常常会在盈利问题面前觉得尴尬,直到现在,我才慢慢意识到商业思维的重要性。

调查记者常在某一个事件中被公众奉为英雄,但在另一些事件中,如果他们违背或者忤逆了公众的意愿,公众还是会毫不留情地骂过去。

作为一名调查记者,我享受过上万人辱骂的待遇。我做过河南高考替考的报道,当时报道刊出后,得到的回应却是省内的人都在骂我。大家觉得教育的不公平到处都是,为什么专门报道我们?但很多时候,只要事情有价值,即使被骂也要去做。(记者 薛星星)

刘溪若 | 懒熊体育联合创始人:

调查记者很难,但很有价值

我以前在《新京报》做记者,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调查案例是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在当年另一家报社和农夫山泉争论得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做了一组深入调查,跳开口水之争,调查了事件背后存在的瓶装水标准的缺失和停滞问题。

我当时的搭档是郑道森(现娱乐资本论创始人),报道出来以后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后来卫生部的负责人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2014年到2015年,我看到新产业起来带动的新媒体浪潮,就抓住了这个机会,走上了创业之路。每个工作都有不一样的地方,调查记者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工种,但难度很大,每一次做调查都是从零开始,而创业对综合的商业素质要求非常高。

现在我创业在做产业媒体,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管理股东,拿了风险投资,就需要公司化管理和资本化运作。这这对我来说是全方位的锻炼,而调查记者的经历培养了我的突破能力、敏锐度,对事情也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以多维度的视角去看问题,这是我后面做很多事的基础。(记者 唐亚华)

陈宁一 | 北京星辰原野智能科技总裁:

以前调查完写稿,现在调查完实践

我之前经济、政经、社会类的报道都做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动车事故的系列报道。当时我正好在出事的前面一班动车上,所以我是第一个到达现场的记者。当我第一个到那的时候,可以直接摸到那个垂直插在地面上的车厢,我现在还记得,那个车厢一片漆黑,没有一丝生命迹象。事发现场一片混乱,我艰难地追问事故造成的原因。

后来转型是因为我自己的一个追求,做的是农村农业相关领域的创业项目,我之前也写过相关的稿子。而在你了解了这个行业所有的坑和问题,自己也趟过一遍之后,肯定要比做记者的时候对整个农业项目创新有更深的了解。

其实创业就是在做调查记者的事,以前是调研、写文章,现在就是调研完了直接执行,理论结合实践,也让我对世界了解得更加透彻。

做调查记者培养了我用第三者视角看待事物的眼光,这会让我更客观更公正地去理解我目前在做的事情,不会盲目的乐观或悲观。

而且现在创业,自己的底线还是以前做调查记者时候的底线,坚持客观公正,给客户提供真实、有价值的服务。(记者 张姝欣)

某匿名前电视台调查记者:

创业偏执的信念就像调查记者

从2012年到2016年,我在一家省级电视台做了4年的记者,其中3年时间做公共事件的调查新闻。那段时间的工作状态是,一个月里起码有20天在外出差,很少过一个安安稳稳的节假日,包括过年。但那种日子,是金光闪闪的。

印象最深的一次调查是关于河北某地化工厂爆炸。接到消息的时候,我都没来得及回家收拾行李,直接在电视台拿着机器就跟着司机出了门。出门才发现那个地点在地图上都找不到,最后到了当地,在苹果地里摸索到爆炸位置,然后自己找线索,找受害人,最后牵出事件的当事人与当地一局领导有重要关联。

尽管这种日子很苦,但却让人有成就感,尤其是看到自己的报道还了受害者一个公道的时候。

做电视调查新闻,非常考验一个人的逻辑思维。2016年,在我做调查记者的第三个年头,创业热潮来袭,我便离开单位做了自媒体。

创业之初,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的是,之前做电视新闻积累了很多技能,调查新闻又让我有很多社会体验和故事素材。后来我去做纪录片,一方面是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调查记者的历练积累了讲故事的逻辑性。

在我看来,做调查记者和创业都需要一个共同的特质——近乎偏执的信念。创业让我感到巨大的焦虑,为了谈成一次业务,做好一个片子,我甚至连续一周在企业驻点。

有人问我,离开调查工作两年,碰到公众利益受损的公共事件时还会有寻找真相的冲动么?我的回答是:寻求真相的道路虽然漫长,初心却始终没放弃。

如果有机会,我还希望做回调查记者。不过我觉得目前的工作也很有意义,靠我的一份手艺记录一段故事,一种成长,也是社会需要的。(采访 刘景丰)
 

责任编辑:张世芳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