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生意生活 > 正文

营口:为啥叫鲅鱼圈

来源: 辽宁日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1957年,望海寨大海市。(辽报老照片)

又到了去海边消暑的季节,营口市鲅鱼圈区的海滩上游人如织。提起鲅鱼圈,大家都好奇:这个地名很有特色,是怎么来的?

“八一〇”“八鱼圈”带来的喜剧效果

记者是土生土长的鲅鱼圈人,对鲅鱼圈的历史略知一二。历史上,鲅鱼圈地区一直归盖县(今盖州市)管辖。1984年1月,为建设鲅鱼圈港,经国务院批准,鲅鱼圈从盖县成建制划出,设立了营口市鲅鱼圈区,当时人口为23640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直至今日。

开发区成立后,各地人才纷纷涌来,人口急剧增加,“鲅鱼圈”这一独特的地名逐渐向外传播,由此闹出不少笑话,现在仍被百姓津津乐道。

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个黑龙江人给刚到鲅鱼圈做生意的家人写信,他只是大致听说“鲅鱼圈”,却不知道是哪三个字,于是根据读音展开联想,猜测是国家建设的某个农垦区的名字,便写成“八一”,把圈字画个“○”,于是信封上出现了“营口市八一○区”字样,幸亏营口市的邮递员解读能力强,将信顺利送到。倒是收信人对“八一○”百思不解,直到跟朋友通了电话才明白个中原委。

更多的外地人把鲅鱼误写成“鱿鱼”。营口开发区报社的一名记者收到一个邮包,细看之下放声大笑,原来邮件地址被写成了“鱿鱼圈”。还有根据当地人方言发音写成“八鱼圈”的也不在少数。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辽宁省地图上,把鲅鱼圈标注为“巴鱼圈”。

另外,鲅鱼圈的“圈”字是多音字,如果不是听本地人念出来,不了解情况的外地人会读作“juàn”,认为是养殖鲅鱼的地方。

鲅鱼好理解,“圈”字来源说法不一

营口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白旭钻研地方史多年,曾在当地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为什么叫鲅鱼圈?这是我听过最全的答案》一文。他告诉记者,盖州市档案馆保留有1980年至1982年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其中有关于鲅鱼圈的记录:“清康熙年间有打鱼船来此打鲅鱼,因港湾似弧形而得名。”这是解释鲅鱼圈地名由来的最早的官方文件。

这一说法得到了群众的认同。据鲅鱼圈区盐场村年逾90岁的赵永家回忆,小时候听父母说过,在清朝时,这里曾是6省打鱼船聚集地,捕捞的主要是鲅鱼,因海湾呈月牙形,形成半个圈,鲅鱼圈就叫开了。白旭告诉记者,关于这个说法,当地不少老人都提起过。鲅鱼圈区望海寨张涛老人说,在清朝时,辽河入海口附近为天然渔场,每年小满至夏至期间,鲅鱼洄游,进入渤海湾产卵。因此,冀、鲁、苏、闽、浙、粤等6省的渔船来此捕捞,形成为期一个多月的海市,而当时没有冷藏技术,捕捞到的鱼不能运回南方,幸好附近盐滩颇多,因此他们就地加工腌制,一时间鱼行林立。当地最有名的小吃“咸鱼炖豆”,就是用鲅鱼做原料。

不过,鲅鱼圈区已退休多年的文化馆原副馆长范垂鹏对此说法不认同。他认为,清朝时,鲅鱼圈人口少,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因地貌上三面环山围成一个圈的形状,中间类似一个小盆地,故而称之为鲅鱼圈。“这一说法也有根据,如今,当地仍把原海星村一带称为圈里。”白旭解释说。

葛成良退休前是鲅鱼圈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地名研究。据他介绍,鲅鱼圈原本是交通不便的荒滩,只是海边上有几间茅草窝棚供打鱼人暂栖。150多年前,分别有6省13县的渔民来此谋生,遂变成村落。每年的5月槐花盛开时,也是这里的黄花鱼盛产期,以望海寨(今鲅鱼圈区望海办事处望海渔业村)为交易中心堆满了黄花鱼,待价而沽。因为当地人排斥外来渔船,所以外来户只能寻别处落脚。“五月节”“八月节”是鲅鱼盛产期,外来渔船骤增,都集聚在望海寨南5公里的西关屯一带海边落脚,并以此为中心交易鲅鱼。久而久之,此地就以交易鲅鱼而远近闻名,形成了以操着各种口音的人杂居的大屯落。由于本地人与外地人互相排斥,因此,这6省来的外地人自行抱团,他们称自己人和居住处为圈内,称本地人为圈外。而本地人常来买他们的鲅鱼,故习惯称其为“鲅鱼圈”。1955年,当年的屯子改名为海星村,1958年成立公社时因“鲅鱼圈”正好居中间,南9公里,北8公里,且无重名,故改称鲅鱼圈公社。

由此白旭得出结论,鲅鱼圈这一名字应该是从外省来此打鱼的渔民口中叫出来的。

采访中,中艺(营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昆给记者提供一份手写资料,作者是76岁的望海寨村民赵殿学。他提出圈应该读作juàn,原因是,海里有一个小岛叫韭菜坨,距离海岸线只有500多米,在多年前的一天,望海寨一只渔船经过这里,渔民发现此处海沟内密密麻麻全是鲅鱼,划船用的桨插进海水里被鲅鱼挤住啃咬,立而不倒,消息传开后,渔船蜂拥而至,个个满载而归,这个地方就被叫作“鲅鱼圈(juàn),后来被不了解情况的人叫成鲅鱼圈(quān)。这一说法多数人并不认可,但海湾内鲅鱼成群倒是事实。

“鲅鱼圈”最早见于1920年地方志中

无论哪种说法,鲅鱼圈的地名都与“6省13县”密切相关。白旭告诉记者,6省13县何时来鲅鱼圈打鱼已无资料可查。但是清初实行海禁,命令滨海居民迁移内地,还派出大量的官员到各地监督迁移,沿海居民被强行“内迁30里”“燔宅舍,焚积聚,伐树木,荒田地,妇泣婴啼,流民塞路,民死过半,惨不可言。”一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方才解除。他认为,6省13县打鱼的时间不应早于这个年份,所以,鲅鱼圈一名也应该不早于1684年,这与盖州市档案馆所藏史料记载相吻合。

在地方志中,民国九年(1920年)的《盖平乡土志》记有“鲅鱼圈”字样。“这是目前查到的鲅鱼圈一词最早的记录。”白旭告诉记者,民国十九年(1930年)版的《盖平县志》中,有“……此外尚有三五渔港,曰西套、曰望海、曰鲅鱼圈,皆属风帆小港,非交通海口也”的记载。

记者查阅《盖县政区沿革》发现,在1904年至1908年间的盖县政区分布上,如今的鲅鱼圈地界分属沙岗区、望海区、柏林区。此后时局动荡,政权更迭,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鲅鱼圈才首次以村级建制出现,时隶属芦家屯区(今鲅鱼圈区芦屯镇)。

“‘鲅鱼圈’这三个字确实土里土气,曾想过改名字。”白旭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报社曾发起民间征集地名活动。从来稿的情况看,与“港”“海”“湾”有关的名称占大多数:如海明区、新港区、金湾区、海星区。后来因为改地名程序繁杂、成本太高等原因搁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鲅鱼圈的名字因独具特色而广为传播,成为一个标识,深受当地百姓的喜欢,成为省内著名的港口旅游城市。



 

责任编辑:乔慧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