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高新区瞄准科技前沿培育创新生态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大连在行动。本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大连实际,狠抓科技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增创振兴发展新优势。浓厚的双创氛围激发了发展的活力,近期,全球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纷纷抢驻大连高新区。
今年3月7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人才政策、创新机制都是下一步改革的重点。
聚焦前沿布局战略新兴产业
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高达130多家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大连高新区时指出,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又高又新”既是要求,也是考验,不但要洞悉世界发展潮流,更需深刻把握区域发展底蕴。
就在不久前,全球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德国拜耳集团在高新区设立大中华区共享中心项目;央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中认软件测试大连中心项目进驻高新区;欧洲著名电信国际基础设施提供商之一Colt(科尚)在大连设立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正式运营。仅今年一季度,便有5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落户高新区。
近期,高端芯片产业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在高新区有这样一家企业,他们是以研发第三代半导体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早在两年前,芯冠科技便落户高新区。由3位留美博士组建的芯冠科技主攻硅基氮化镓外延片的研发,该项目是目前国际最新的半导体材料,是集成电路行业未来最主要的发展方向,被列入国家973、863重大科研计划当中。
类似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技术创新项目在高新区并不鲜见:2017年,IBM在大连成立中国区第二家、也是最大的创新中心;引入辽宁博奥基因检测项目,着力生命科学产业;南美最大的IT服务公司巴西斯蒂芬尼信息科技大连公司落户运营……
近年来,高新区紧盯科技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洁净能源等未来型、先导型领域进行产业链式的精准布局和推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进自创区建设的工作中,高新区在产业布局着眼未来10~20年,以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为要求,着力培育高端特色战略新兴产业,确立了“2+3”的产业布局,其中,确立了智能科技产业和洁净能源产业等两大主力产业,以及海洋科技产业、生命科学产业和数字文创产业等三大协力产业。
数字
2017年,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64家,增长28%,新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0家;新增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目前,高新区已落户的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高达130多家,为全市之首。
支持双创 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海创工程”扶持资金由最高200万元提至1000万元
企业和高校院所是实施创新的核心力量,如何推进企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是建立创新驱动体系。在高新区,“双创”热度有增无减,其背后是高新区管委会坚持“又高又新”的发展理念,坚持将创新作为高新区发展的生命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结果。
大连秘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两个房间,不过15个人的双创企业。而这家研发密码产品的小微企业于2017年10月入选“国家品牌创新工程”,成为我省首个入选该工程的创新型科技企业。
“我们公司就是高新区推进双创工作的一个缩影。”该公司联合创始人黄郡表示,对于初创型企业来说,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高新区管委会不但积极为企业联系资本市场,同时还为企业投入扶持资金。
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于晶告诉记者,秘阵科技是海创工程入围企业,在2016年便获得了20万元政府扶持资金,在2017年,秘阵科技再度获得了500万元的政府扶持资金。
扶持资金的加大得益于高新区对“海创工程”的升级,2017年,高新区将“海创工程”的扶持资金额度由最高200万元提升至1000万元。
同时高新区还实施了鼓励高校、院所、企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科创工程”,该工程实施后,仅两个月时间高新区便吸引了市内外28所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携带107项科技成果前来注册企业,为首批入围的30家企业兑现扶持资金600万元。
在2017年年底的政策兑现大会上,高新区为295家企业506个项目兑现扶持资金1.71亿元,创近10年之最。
数字
截至2018年2月,高新区众创空间总数达到34家,全区共有企业孵化平台54个,创业中心新入驻企业223家、团队243个,创业中心在"2017互联网+科技孵化机构TOP100"排行中名列第9,“知你创业基地”获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微企业创新示范基地”。
培育创新生态 细微之处见功力
推出创业新载体“七贤荟” 成为大连创新品牌
今年5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在该文件第十三条“推动双创政策落地、扶持双创支撑平台、构建双创发展生态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成效明显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中,大连高新区紧随北京海淀区之后,成为第二位受到表彰的地区。
“双创”需要土壤,良好的双创发展生态环境必将助力双创发展。“如何培育双创生态,高新区一直在思考,不断推陈出新。”创业工坊副总经理徐慧蕴告诉记者,2017年年底,高新区推出创业方面的新载体——“七贤荟”。
创业工坊承接了“七贤荟”的工作,徐慧蕴先后组织了6场活动。“平台搭建之初便被赋予了重大使命。”在徐慧蕴看来,相较于大项目、大政策,“双创生态”处于相对微观层面,而这恰恰是双创的根基之一。“细微之处见功力。”徐慧蕴说,配套服务是考量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
以“七贤荟”为例,徐慧蕴表示,对于双创企业而言,“七贤荟”是个生态圈,对于地区而言,“七贤荟”将打造成一个品牌。高新区对于这一载体的定位首先是要素聚合的平台,从创意、思想、资源到专家、智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一个生态闭环,双创企业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最需要的养分。”
此外,“七贤荟”同时将成为大连创新的品牌,未来将走出大连,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大连,了解高新区。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