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清爽淅沥的晨雨中,以“深化京沈合作、促进东北振兴”为主题的2017年京沈对口合作交流会在沈阳市的会议礼堂、创新创业园区、企业研发及生产现场“移动”着举行。1个主会场、8个分会场,既有业界领军人物的主旨演讲,又有各方满怀合作意愿、亲临实地的切磋交流。
自2016年11月国务院作出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建立对口合作决策部署、京沈两市正式“加好友”,到一系列重要合作持续深入推进,两座城市并肩携手共谋发展,合作共赢已经从两地热望变成一步一步的扎实实践。在此基础上,围绕如何更大程度上发挥两地优势,弥补各自短板,握指成拳,形成1+1>2的叠加、放大效应等话题,两地政府、企业间展开此次深度对话。
两地携手共享发展机遇
“北京市与沈阳市开展对口合作,既是北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北京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交流会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闫仲秋这样说。
关于京沈对口合作的定位,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开展对口合作是一种区别于对口支援(帮扶)和扶贫的新型跨地区合作模式,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合理流动。
8月15日,国家发改委振兴司司长周建平在京沈对口合作交流会上进一步明确,对口合作是政府搭台、市场主体唱戏,努力形成良性互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在优势上达到1+1>2的效果,在短板上形成1+1<2的效果。
机遇,是同样致力于谋求发展的两座城市共同拥有和面对的。市场和企业,有的已经嗅到了机遇的味道,有的已经初尝收获。
越来越多的京企将第二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迁到沈阳。据沈阳国际软件园董事长赵久宏介绍,截至6月底,入驻软件园的央企和北京企业已达63家,北京软件业相关的科技类企业向东北转移的数量正不断加大。
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明显的沈阳市浑南区,中国民航信息集团等多家软件企业设立的东北总部或研发中心相继落户。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沈阳雄厚的人才优势,去年9月至今,他们快速组建起400人规模、覆盖软件研发全过程的技术团队,这在北京是不可想象的,北京人才多但需求量也更大,大量的供应被超量的需求稀释了。
“民间”意愿愈发强烈
来自企业的合作意愿越来越强烈。在京沈对口合作交流会的各个现场,这种信号被清晰地传递出来。
神州企业家俱乐部聚集了国内百余名各行业重量级企业家。俱乐部主席左安一说,目前,俱乐部会员企业总资产达2.7万亿元,其中上市公司56家。俱乐部正在与沈阳方面实现全方位对接,多个项目正务实推进,比如沈阳煤改电工程项目,第三代半导体、新材料以及智慧城市的投资合作,在精准医疗、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高新产业对接等。企业家们已经充分认识到,北京与沈阳在资源、产业、人才、信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以产业为基础,以合作为突破口,两地的发展空间巨大。
京东目前是中国收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熊青云表示,沈阳的战略、区位、产业、开放、交通、服务等优势都是不可取代的,在辽宁已累计投资超过11亿元的基础上,京东集团计划未来在沈阳市继续投资40亿元,建设面积约53公顷的京东商城“亚洲一号”项目二期;未来3年内,在辽宁主要城市投资,开展生鲜冷链仓储运营。
合作,才能共赢。创造了发展奇迹的北京中关村,用“复制”“链接”两个关键词,描绘了他们的合作意愿和构想。一是将中关村良好的双创生态复制到沈阳,释放沈阳高校院所的人才能量; 二是将沈阳的加工制造产业优势和配套优势与中关村的科技人才优势进行有效链接,推动北京人才到沈阳落地转化,推动沈阳企业到北京建立孵化平台。
“桥梁”与“土壤”缺一不可
如何激活放大合作效应?沈阳拓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谦说,要做成一个项目,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可以完成的,必须依托一个健康的平台。
搭建平台,优化环境,是京沈对口合作成功推进的必要前提。
清华启迪与沈阳市和平区政府合作了启迪科技园(沈阳)项目、沈阳启迪创投基金项目、大三好街整体规划项目。“目前,沈阳启迪科技园已经入驻创业型企业72家,沈阳启迪创投基金正在筹备中。未来,启迪集团将推动三好街全面对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关村创业一条街’,打造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商务中心。”沈阳启迪科技园总经理毛硕告诉记者。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是众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东北科技大市场为载体,沈阳市吸引全国科技资源集聚,先后引进中国生产力学院东北分院、法邦鼎盛科技公司北京科技服务机构等。
深入推进中的自由贸易试验,将沈阳这一内陆城市的开放水平大幅度提升。记者从京沈对口合作交流会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分会场了解到,继首批105条政策清单推出之后,沈阳片区的第二批创新举措及重点产业扶持政策即将出台,涉及投资、贸易、金融、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
正如赴会的企业家所言,营商环境明显优化,正成为沈阳的新优势。中国机械国际合作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彭明京说,中机国际将借此次京沈对口合作交流会的东风,以机械装备领域的会展以及差异化的汽车和机械设备贸易、成套为主业,进一步发掘产业价值点,拓展产业价值链,与沈阳企业达成更多更深层次的合作。
□本报记者/金晓玲/郭 星/丁 冬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