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补水的太平河。
本报记者 李春炜/文 田明/图
初春季节,碧波荡漾的滹沱河畔,大片花海让人忍不住停车欣赏。滹沱河、洨河、汪洋沟……近年来,石家庄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一条条河道重现碧波清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是石家庄“两会”上政协委员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不少委员就如何保持河清水洁、岸绿鱼游的良好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
探访 “臭水沟”重获新生成公园
河边鲜花朵朵,河中流水潺潺,不时还有水鸟飞过……曾被人们称为“臭水沟”的洨河,经过综合整治后脱胎换骨,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以前哪能想到臭了30多年的洨河也能变得像花园一样啊。”60岁的许大爷是土生土长的南赵村人,现在只要天气允许,他都会到洨河边坐一坐。许大爷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洨河中全是黑色的污水,一走近就能闻到一股臭味。现在水清了,还种了那么多树和花,在河边坐着凉快,心情也好。
洨河是子牙河水系滏阳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鹿泉区五峰山,流经鹿泉区、栾城区、赵县到邢台,在石家庄境内全长62.3公里。上世纪60年代之后,上游水源逐渐减少。70年代,洨河断流,从此开始承担起市区和沿线县市雨水和污水的排放功能。因为污水排放量大,加上长期不达标排放,洨河渐渐变臭变黑,成了“臭水沟”。
从2012年6月开始,石家庄启动了洨河综合治理工程,包括管网改造、污水治理、生态恢复、环保治理等4大系统工程。经过约一年时间的综合治理,洨河水污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沿线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其中,衡井公路洨河大桥南北两侧长约2400米的河段,在综合治理过程中建设了洨河人工湿地,栽植了香蒲、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形成了水生、滨水植物结合的优美水岸线和岸边高低错落、层次丰富多变的植物景观。
记者了解到,现在洨河已经改“喝”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的中水了。流入洨河的水,是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达到了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的中水,这个标准的水可用于各种工业回用水、城市杂用水和景观用水,还可以养鱼。
措施 水环境治理力度逐年加大
重获新生的不止有洨河,近年来石家庄大力开展水污染治理和引水造景工程,水环境治理的力度逐年加大。
2012年5月1日,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1至5号水面16公里完成了全线蓄水。昔日干涸的河道,如今已波光粼粼。
2014年5月,借鉴治理洨河的经验,石家庄又开展了汪洋沟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实施了环保治理、河道整治、两岸绿化、管网改造、农村环境整治5大工程建设。经过有关县(区)和部门的协同努力,到2015年4月,汪洋沟基本达到了河畅、岸绿、水清的效果。
在滹沱河市区段完成治理之后,石家庄按照“让太阳照在滹沱河上”的美好愿景,于2016年全面启动了滹沱河下游污染综合治理工程,一次围绕滹沱河水环境的变革迅速展开。
今年年初,记者曾经探访滹沱河下游地区。在藁城兴安镇西里村村西,滹沱河河水清澈,波光粼粼。“这里和以前相比,真的是大变样了。”村民说,过去滹沱河即使有水也是污水,现在水清了,还来了很多野鸭水鸟,“节假日不少市区的游客来这里玩”。
滹沱河、太平河、环城水系、洨河、汪洋沟……曾经“干巴巴”的石家庄,在一片片水面的映衬下,散发出水乡气息。
建议 落实“河长制”,引入全员参与
政协委员杨少飞建议,落实“河长制”,引入全员参与机制。“‘河长制’是从河流水质改善领导督办制、环保问责制衍生出来的水污染治理制度,目的是为了保证河流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河清水洁、岸绿鱼游的良好生态环境。”杨少飞介绍。
“客观地说,在环境问题上,‘人人都是排污者’。但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树立‘人人都是治污者’的理念。旁观、指责、讽刺、挖苦一度成为不良的社会风气。”杨少飞认为,落实“河长制”,引入全员参与机制,实现了“人人都是治污者”这一目标,同时也增加了民间治污的信心和决心,机关干部、党团员、青年学生中宣传环保的积极性高涨,离退休人员和家庭妇女也能广泛参与,营造水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杨少飞建议,在石家庄宣传动员落实“河长制”,可以利用微信、APP软件、公众号等现代通信手段,为公众参与搭建平台,同时建立奖惩制度。
民革石家庄市委的委员们建议,保护水环境,要严格执法,控制污染物排放,依法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小”企业,特别是污染严重、效益低下、产能落后的高耗能耗水的乡镇企业。进一步开展滹沱河综合整治,建设生物湿地等,净化水环境,通过河流“原位修复”实现河流水质进一步改善。
延伸 构建城市水生态系统
水环境的改善可以让城市焕发灵动的气质,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城市用水需求量剧增与水资源紧缺的矛盾不断加剧,石家庄也不例外。如何让城市在水“灵动”的同时,构建更加健康的城市水生态体系?政协委员们在“两会”上纷纷建言,应该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地下水资源。
民盟石家庄市委的委员们在《关于加大省会石家庄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建议》中提出,应合理利用、适度开发、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
委员们建议,合理规划,科学论证,新建蓄水工程,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缓解水资源不足现状,当务之急是要按照海绵城市的标准积极谋划、开发新的蓄水工程。“如果能够按照住建部的标准建成海绵城市,仅二环路以内每年就可多吸收雨水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了七八条民心河。”
民革石家庄市委的委员们提出,建设太行山山前地下水库,对区域内的雨洪水资源进行调蓄,能有效缓解石家庄水资源供需矛盾和解决南水北调来水不均的问题。
“石家庄太行山山前建设地下水库具备很好的条件。”委员们在建议中指出,石家庄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不平衡决定了必须开展地下水调蓄工作。太行山前平原区各河道渗透能力强,地下水含水层疏干后,具备了理想的储水空间和储水地质边界条件,加上地下形成了的漏斗区,相当于现有大中型水库总库容的4倍。实施地下水调蓄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遏制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涵养地下水源,改善水环境。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