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深度 > 人物报道 > 正文

再次转发我的演艺界朋友石建都

来源: 杨琼 环渤海财经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灵性的回归

——再读石建都

1/48

布面油画 150*130cm

2/19

布面油画 60*80cm

3/48

布面油画 160*100cm

4/48

布面油画 50*80cm

5/6

布面油画 60*80cm

6/6

布面油画 60*70cm

7/48

布面油画 120*100cm

8/48

布面油画 160*100cm

9/48

布面油画 160*100cm

10/6

布面油画 80*80cm

11/6

布面油画 120*80cm

12/48

布面油画 120*80cm

13/6

布面油画 60*80cm

14/6

布面油画 60*80cm

15/48

布面油画 80*60cm

16/6

布面油画 60*80cm

17/48

布面油画 60*50cm

18/48

布面油画 60*50cm

19/48

布面油画 60*50cm

20/48

21/48 2013年,我在雅昌网上读到建都的一些写生作品,因有所触动而写了一篇短文,没想到建都在后面出版的画册中用上了,并不待我修改。我是不怎么满意那些文字的,我后来也曾对建都谈到过这事。

22/48 日前,建都给我发来他近两年的写生作品图片,读之心灵不禁为之一震。我反复地读了多次,每每会有一种似醉非醉的感觉,这样的经验并不常有;似醉是在美之中感受美,非醉是在思之外经验思。醒悟之余竟惊叹他的精力之充沛,短短两年间就创作了如此多幅高水平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的尺寸都不算小。

23/48 通过这些作品,我再次看到了“写生即创作”的一个典型,即艺术家的“创作”是直接在户外完成的,几乎不再回到工作室之后再加工。近年来,这一“创作”形式似乎越来越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写生即创作的“传统”(写生一直以来都有,但把写生直接当创作则是另一种概念)肇始于印象派,也兴盛于印象派。

24/48 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在户外进行作画——哪怕作品已经完成——不过是写生,只有在草图的基础上再加工完成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作,并以此来区分写生与创作之间的关系。

25/48 似乎“写生”就代表感性、粗糙,有待修饰;而“创作”就代表理性、细腻,已经完成。对此。我曾在《写生即创作》(《美术报》2013年11月23日)一文中发表过自己不同的看法,并提出了写生即创作的观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作了相应的阐述,读者可以找来读读,在此不再赘述。

26/48 建都的这批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写生与创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界限,而写生更加具有现场感。在人与物(景)的对话中,人获得了物的灵气,物融进了人的情感,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的体验难免不会赋予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27/48 使人“神与物游”,“寂然凝虑”,便可“思接千载”,有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这是生活体验,亦是文化经验,其为建都油画“审美精神民族化”(通俗点说就所谓的“油画中国化”或“油画民族化”,但又不完全相同)的实践提供了思想支撑。

28/48 如果把油画审美精神民族化等同于油画中国化的话,这个问题已经是老僧常谈了,上个世纪的论争尤为激烈,无数艺术家关于油画审美精神民族化、国画西洋化的探索和实验此起彼伏,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形式五花八门。虽不乏成功者,但总体来说,成绩并不理想。新世纪以来,这样的探索和实验还有人在坚持,但已经比较理性了。

29/48 当然,我在这里再次提出这个问题,不是为了引起论争(我没有这个号召力),更不是为了梳理论争的历史,毋宁说是举例,即把建都的作品当作是审美精神民族化的一个例子,谈些感想。

30/48 什么是油画审美精神民族化?我认为重要的不在于形式上的水墨化(中国画化),或者内容上的叙事化(民族化),或者写实还是写意之分;诚然这些方面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要读懂西方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话语,把所吸收的知识同本民族的文化有机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扎根当下,承传古典艺术精神;作品要能彰显个体的艺术意志,体现中国文化的内在特性,传递民族艺术的时代气度。

31/48

32/48 自图画山水兴盛以降,山水就成为了中国画家创作题材的首选,因为图画山水更容易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宇宙观,其博大深邃是中国知识分子之胸襟的体现。所以中国士人论画有诸如“吐胸中之造化”(董其昌语),“写胸中之丘壑”(莫是龙语),“借笔墨以寄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者也”(道济语)之话语,在画境中饱含着满满的诗意。建都不是中国画画家,但在他的风景作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画境中透露着的“满满的诗意”,以及艺术家本人藉以寄托的“士人”的精神情怀。

33/48就技法而言,建都的作品并没有太多让人惊叹的地方。事实上,中国的油画家在技法上能称得上大家的也没几个。建都的作品之所以吸引人,不在于以技法胜,而在于以境界胜。或许这也是一种避重就轻的做法。吴冠中先生不也常用这种方法吗。

34/48 从形式材料上讲,建都的作品就是彻头彻尾的油画风景,这点没有异议;从内容上讲,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对象更多是我们熟悉的中国式乡村和山水(这里暂时排除他在俄罗斯和美国的写生作品),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取材更容易引发读者的认知共鸣并获得他们的价值认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趣味纯然就是中国文化味儿,用中国艺术的概念来说就是:意境。

35/48 启发人的人文感受,让人更加热爱生活,向往自然,这才是我认为建都油画作品的“审美精神民族化”所指。

36/48 建都是电影人出身,这一职业培养了他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使他的思想和行为整一而不失细腻。他的作品构图,不管是大场景还是小视角,他都能够自由驾驭,在理性与情绪、写实与表现之间处理得恰到好处。

37/48 读建都的作品,仿佛一会置身于江湖之畔,远眺对岸迷蒙的云山,让思绪飞越山巅,远方就是诗;又仿佛一会行走于乡野之埂,受用春雨浸润过的野花的芬芳,让幻想凝固片刻,近处亦是诗。艺术家表达的正是心灵的真实,它远比现实本身更真、更善、更美,也正契合中国艺术之诗性智慧的精神实质。

38/48 也许是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较深,在建都的作品中,读者很难看到奔放的笔触和响亮的色彩,也很难直观到艺术家野性的思想和浪漫的情绪;一切都隐匿在那内敛的色调和静谧的画面里。

39/48 狄德罗曾说:“画家在他的作品中的自我写照要比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的自我写照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但要在建都的作品中感受这种经验,还须费一番功夫。绘画作品并不如文学作品那样容易理解,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绘画更富于暗示和象征,它属于“寂静的知识”的范畴。当然,只要读者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去经验,就能在这种“寂静的知识”中体味到建都那深邃的思想和热烈的情绪。

40/48 我感觉在现实生活中,建都应该是属于那种温和而不木讷,热情而不张扬的人,可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画如其人,如此而已。

41/48建都发给我的作品中有“婺源写生系列”、“黔城写生系列”、“湘西写生系列”、“太行山写生系列”、“俄罗斯农庄写生系列”以及“行走美国西部写生系列”等六个系列。其中前四个系列描绘的对象主要是祖国的山川河谷、田野村舍和古镇街道,我把它们归为“中国系列”。以区别后两个系列。这样分的原因还在于,前者都统一在一个“调子”里,即以表现中国艺术之精神——意境——为共同目的。材料也好,技法也罢,不过是表现的方法和手段,是艺术家抒写自己的心灵和思想的媒介罢了。

42/48 与“中国系列”不同的是,“俄罗斯农庄写生系列”和“行走美国西部写生系列”作品追求的不是中国式的艺术“意境”,而是各自题材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格致。这样的处理方式是聪明的。如果艺术家试图以俄罗斯农庄风光或美国西部风光入画,来表现他心目中的中国式“意境”,不免显得牵强,甚至不伦不类。艺术的审美精神(这种精神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甚至唯一性)需要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来传递,什么样的内容和什么样的形式都有与之相应的精神内涵。创“新”勇气可嘉,但张冠李戴就不免得不偿失,贻笑大方了。当下艺术界就不乏这样的胡搞。

43/48 后两个系列的作品,分别带着俄罗斯印象派和美国印象派的表现风格,创作还是基于直观的即时性之上,体现了一种视觉的现实主义;但不完全是印象派的光和色组成的“斑斓视觉”。总之,艺术家并不追求科学的“真实”,而是着意心灵的直观“感受”。和“中国系列”作品不同的是,这两个系列的作品其艺术功能更加单一,这符合印象艺术的特征,不像前者能令人联想到中国艺术具有的多重功能。

44/48 诚然,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中国系列”,这些作品是建立在认知、记忆、经验和直观感受的基础上的表现。艺术,能否诗意地栖居?从“中国系列”中更容易得出答案。

45/48 建都的这批作品几乎都是以纯粹的自然风光为题材,旨在表现自然作为自在自为的生生不息;人在画中游,能让疲惫的灵魂安顿、歇息,在“风景的诗意”和“诗意的风景”之间,获得一种灵性的回归。

46/48

47/48

48/48

转眼间,又到婺源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金黄遍野的浪漫,风吹花香的宜人,山清水秀的俊雅,掩映着粉墙黛瓦的民居,斑驳的江南小巷,粉面桃花的姑娘在乡间奔跑嬉戏,这些美丽的场景,如同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令人砰然......

美丽总在不经意间出现,却也总在不经意间溜走。

责任编辑 :白岚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