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连6月7日电 一座城市需要打造怎样的空间和产业结构,这座城市的主人采用何种方式生产生活,实现绿色发展,才能建起有着青葱绿山和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6月5日,大连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大连市委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绿色发展提升环境品质的意见》,为大连市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推进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增进群众福祉描绘出了详细的路线图。据了解,这是大连市发展史上首张“绿色发展路线图”。
目标
2020年建成“山体青葱、水体清澈、空气清新”的美好家园
为啥绿色发展,绿色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首张路线图给出了到2020年的绿色发展目标和愿景。
到2020年,本市将基本形成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人居环境宜居舒适、建设方式集约高效、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的发展格局,努力建成“山体青葱、水体清澈、空气清新”的美好家园。
1.生态格局更加优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30%,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22%,到2020年全市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
2.绿色城市内涵不断提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3平方米,全市林木绿化率稳定在50%,森林蓄积量达到1409.41万立方米。
3、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2020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全市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5%以上,近岸海域一类、二类海水水质面积达到80%以上。
路线
4条线路齐头并进实现美好愿景
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实现美好愿景?路线图规划了4条线路。沿着这4条线路齐头并进,未来大连市将建成绿色美好家园。
线路1.强化空间管控,构建绿色布局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要求,科学处理主体功能和其它功能的关系,确保区域内环境质量不下降,生态功能不退化。按照国家“多规合一”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加强空间开发管制,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引导调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严格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外的各项建设活动,守住生态底线,坚决遏制“城市病”蔓延。细化并落实差别化的主体功能区环境政策,通过实施不同的环境标准、准入条件和总量指标等引导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优化生态安全格局。尊重自然格局,构建以一条中脊、两条海岸、多条廊道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严格保护以北部山体、天然林、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城市丘陵山地和森林公园为基础的贯穿南北的生态控制中脊,减少人工活动的干扰和损害,最大限度保持山体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加快以路网、水网、林地、农田为依托的连接东西山体与沿海地带的生态廊道建设,保护性恢复山海间廊道、河海间廊道、山体间廊道及大连湾等城市蜂腰地带,重点保护城市南部、西部山体形态。加快黄渤海两条海岸带违规占用清理,预留足够的亲海空间,突出滨海特色。充分利用山海对城市环境的调节功能,留足山城间、山海间生态缓冲带,保持城市风道畅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选择部分县区和化工园区开展最小生态安全距离试点,预留环境污染自净空间。持续优化生态空间设计,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尽快划定生态红线,严格保护重要水源、湿地、水体、山林、海岛等自然生态资源。
保护自然岸线资源。控制岸线开发使用强度,禁止新增填海造地项目。加强对生态类型岸线保护力度,实施岸线修复和建设工程,重点保护大连南部风景区、庄河、花园口及普兰店的黄海岸线、旅顺口区岸线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岸线,恢复岸线自然功能,体现天然曲线之美。
维护山体自然风貌。严禁开发项目违法劈山毁林、开山造地,让城市回归自然。强化矿产开发准入管理,严格落实露采矿山环评制度,以“三区两线”为重点加强裸露山体和矿山治理恢复。到2020年,完成“三区两线”范围内废弃矿山(区)整治。
线路2.提高建设水平,打造绿色城市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提高绿色建筑在城镇新建建筑中的比重,全市政府投资的项目、2万平米以上的大型公建及保障性住房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除瓦房店市、庄河市、长海县外,其他地区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广装配式建筑和成品住宅,倡导在风景旅游区和生态住宅区等有条件的地区试点推行现代木结构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等率先试行污染机动车禁行,积极探索重点区域、重点路段机动车限行措施。强化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在交通限制区优先保障步行环境,在交通调控区保护合理慢行空间。提高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比例,到2020年,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70%以上;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中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汽车比例分别达到70%、70%和20%以上。
优化城乡绿网布局。加快建设有机串联城乡村屯户和山水林田湖的绿色廊道体系。加强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山体绿地、城市湿地及城郊大环境绿化建设。加强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庭院绿化,加快实施拆围透绿、拆违补绿,还绿于民,大幅增加城乡绿量,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休闲健身圈。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6年起,全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改造,分区域分重点逐步达到海绵城市标准。推进海绵型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及小城镇等示范建设,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达到40%以上。推广雨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城镇新区、开发区建设要实行雨污分流。到2020年,城市雨污分流比例达到40%以上。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农村交通绿廊建设,巩固农村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农村环境联片整治,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农户自治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等方式,加快解决农村污水和垃圾问题。到2020年,全市50%以上村镇达到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
线路3.优化发展方式,推进绿色生产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提升,打造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实施污染企业绿色改造。坚决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有效化解钢铁、水泥等行业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和落后产能提前主动退出的激励机制。严格限制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发展,建立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严格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强化源头控制,提高准入标准,严格限制工业园区数量。建立工业园区运行考核制度,开展绿色发展绩效评估。
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设完整、先进的回收、分拣、加工、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减量化、资源化。积极实施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推进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率达到90%以上。
线路4.改善宜居环境,倡导绿色生活
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城市天然气应用,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控制机动车污染,2016年底前完成全部黄标车淘汰工作。
强化用水定额管理和总量控制,严控地下水开采,到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8.03亿立方米以内。推进污水集中处理,2017年底前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现有工业集聚区除可依托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外的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力度,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防治近岸海域污染,规范入海排污口设置,整治重点海湾,科学规划养殖、旅游等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增强港口、码头、装卸站污染防治能力。
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制定土壤修复计划,推进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示范工程。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将环境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在全社会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理念。引导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自觉践行绿色消费。强化公共机构的带头作用,推进绿色办公,健全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健全绿色消费长效机制,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市场、技术等手段,加快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鼓励绿色商品市场发展。
此外,线路图中,还就如何完善体制机制,落实绿色保障给出了意见。(张世安)
责任编辑:郝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