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佩、郭海民)“多亏了银行的50万元贷款,现在肉牛存栏120多头,今年收益有30多万元!”1月18日,魏县大东北村村民郭现红说。该县积极采取精准帮扶措施引导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目前共发放小额农户贷款1万多户,贷款总额近20亿元。
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魏县还有贫困人口8.91万人,其中扶贫对象1.9万人、低保对象6.69万人、五保对象0.32万人。“只有将贫困人口脱贫这块‘短板’补齐了,小康社会建设才能全面加速。”县委书记卢健说,加快脱贫增收步伐,不仅要向贫困人口输血,更要增强他们的造血功能。为此,该县以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为目标,采取本地就业、农业园区务工、劳务输出转移、社会保障兜底“四轮转动”,因地制宜、对症施策,力争早日脱贫摘帽。
本地就业脱贫。该县政府与入驻经济开发区的60多家企业达成协议,由县财政出资对贫困人口进行就业技能岗前培训,一大批贫困对象成为产业工人,实现稳定脱贫。该县还围绕新型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木材优化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引导贫困户从事种植、初加工、运输等上下游产业配套服务。同时,针对留守妇女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就业技能的情况,筛选了易操作、见效快的手工编织、布老虎加工、手包加工等项目,培训合格的学员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和产品回收协议,使农村留守妇女不出家门实现就业。
农业园区务工脱贫。魏县是国家级劳务输出试点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30多万人。通过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鼓励土地规模经营,引导贫困对象到园区务工。该县沙口集乡在外创业成功人士韩振强在家乡建设博浩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承包农户土地每年每亩支付租金1000元,农户还可在园区务工,每月获得1500元左右的薪金,并在贫困户自愿原则下,以扶贫专项资金入股,保底分红,每户每年最低分红500元。截至目前,全县已流转土地24.6万亩,其中实现规模经营18.8万亩。
劳务输出转移脱贫。发挥人口大县资源优势,通过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该县建立了就业服务网络和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县561个行政村(居委会)设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点,在全国19个用工密集的大中城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处,及时收集、发布用工信息,形成辐射全国的劳务输出网络体系。对贫困群众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去年输出劳务28.3万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40亿元。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针对完全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因病因灾致贫的贫困人口,由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去年县财政安排1019万元,专门用于扶贫开发,通过干部帮扶、低保政策、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多种方式,开展社会救助活动。机关干部与贫困户实行“一帮一”帮扶,目前被帮扶的1028名贫困对象,已有637人实现脱贫。近年来,该县累计发放城镇低保金2075万元、农村低保金7085万元、五保供养资金1225万元、医疗救助金839万元、临时救助资金41万元,全县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明显改善,去年实现脱贫3.35万人。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