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周扬 记者郭峰、李建成)正是严冬,平泉县梁后村食用菌扶贫园区,农民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菌棒,为来年春天生产做准备。2015年,实现脱贫1.93万人,今年计划帮扶3.3万人脱贫。
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去年以来,平泉多措并举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产业发展。将产业扶贫作为农民增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以食用菌、设施园艺、林果、畜牧养殖等一产类项目为主导,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及劳动密集型工业、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作坊等二产、三产类项目为补充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引导重点村和贫困农民结合自身实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一村一策、一户一招”,分类实施、自主发展。
发挥主体作用。将乡镇党委、政府作为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主体。成立扶贫工作站,由分管扶贫开发工作的乡镇领导兼任站长,抽调2到3名人员专门负责扶贫工作。细化工作职责,将扶贫任务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员。同时投入资金,改善扶贫站办公条件,提高扶贫工作水平。
推进教育培训。选派技术人员组建科技扶贫小分队,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与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合作,解决贫困群众在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对贫困家庭的“两后生”和返乡农民工中的贫困人口开展订单培训,促进劳动力素质提升、转移。截至目前,共培训、转移劳动力600人,安置就业巩固率达100%。
搭建发展平台。加大扶贫园区建设力度,建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园区+贫困农户”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相互依存、互利共赢。打造中国北方食用菌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并与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互补,形成全国销售流通网络,增强扶贫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同时采取政府牵线搭桥、企业定向下单的家庭手工作坊扶贫机制,打造汽车线束生产、活性炭画加工等专业村4个,形成了原材料发放、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市场销售一条龙扶持的“定向式、订单式”扶贫。
争取社会帮扶。积极与国家及省市帮扶单位的沟通和工作对接,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扶贫开发。采取由党政机关、企事业团体、驻平泉单位和社会爱心人士“帮扶结对”的方式,实行定点、定人、定责台账式管理,直接帮扶到户、到人。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扶贫帮困500余次,帮扶贫困户2600余户。
固化脱贫机制。深化“龙头带动、股份合作、一户一棚”等扶贫园区建设模式,实现“零风险”发展产业、“零成本”致富、“零距离”就业。完善资金统筹、政策叠加扶持等扶贫机制,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等多元投入到扶贫开发。探索创新产业扶贫到户模式,用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及扶贫政策资金,鼓励扶持贫困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入股、扶贫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各种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经营。
强化督导考核。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扶贫工作考核权重,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相挂钩,运用考核的“指挥棒”引导部门、乡镇把工作重点转向脱贫攻坚。按照年初有计划、半年有进展、年终有总结的要求,定期开展督导,促进工作落实。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