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太原12月3日电 在12月2日举行的2015山西粮食(玉米、小杂粮)产销衔接会上,山西粮食系统立足省情,精准对接,与天津、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等5省(市)粮食局签订了省际间产销合作协议,与各省粮食企业共签订粮油购销协议、合同330份,签约粮油购销总量123.54亿斤,可谓成果颇丰,有力的拓展了全省粮食产业发展新空间。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
一直以来,山西就具有得天独厚的粮食资源优势,其地处世界三大玉米黄金生产带,是全国玉米主产省之一,在中部六省中,玉米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仅次于河南省,位居第二位。山西还是全国重要的杂粮生产基地,种植面积1500万亩左右,面积之广、产量之大全国居前,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美称。然而,山西粮食“总量不足,品种结构严重失衡却也是事实,虽然玉米、杂粮每年向全国各省外销70亿斤以上;但小麦年均缺口60亿斤,占总需求的50%以上;稻谷年均缺口30亿斤,占总需求的100%;食用油年均缺口14亿斤,占总需求的90%。基于此,山西省举办了粮食产销衔接会,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运作”,促进省内外粮食生产、加工、贸易的精准对接,积极拓展全省玉米、杂粮的外销渠道,化解供需矛盾,促进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彰显山西特色优势,确实保障粮食安全,惠及民生民利
山西省粮食局局长丁文禄指出,在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出现高产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三高叠加”,和国内外粮价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成品粮与原粮价格倒挂等多重倒挂现象的形势下,做好粮食产销衔接工作尤其重要和必要。本次产销衔接会吸引了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粮食企业以及省内粮食企业共170家参加,涵盖了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购销、贸易等各个领域,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会议开展了5场粮食产销衔接洽谈会;山西省11个市、51个小杂粮主产县展示了粮食产品、企业、产业;66家企业进行了集中签约,实现了山西省玉米、小杂粮生产与销售终端的高效对接,打开了山西优质玉米、杂粮走向全国及至世界的窗口。
探索新模式,开辟新渠道,获得新发展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资金、技术投入,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发展搞活粮食流通,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山西是传统面食大省,发掘面食文化、发展面粉加工业、拓展面食产业的空间巨大。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指出,既要高度重视煤炭这块黑金,也要高度重视面食这块白银,让山西白银赶上黑金。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杂粮产业振兴计划,把发展特色粮食产业确定为山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杂粮加工企业,从贷款贴息、税收优惠、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在杂粮主产县或集中产区,改造、新建一批杂粮产地批发市场,在北京等大城市设立杂粮直销中心。目前,全省各地玉米、杂粮“种植、储备、加工、销售”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巨大。
山西玉米具有种植面积广、商品量大、外销量多、品质优的优势;山西小杂粮具有物华天宝、自然天成、绿色有机、食药兼备的神奇特性。随着绿色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小杂粮已成为现代人营养保健的新宠,成为前景广阔的健康经济、朝阳产业。特别是今年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都把山西纳入其中,为山西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如果能够抓住山西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两项国家重大战略的重大机遇,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更大格局中探索新模式、开辟新渠道,有效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积极融入环渤海大市场,那么山西粮食经济必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面对“十三五”,山西省粮食局局长丁文禄表示,山西将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产业的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产销衔接力度,在促进粮食供需数量平衡的同时,以产业化、特色化、主食化、品牌化为方向,扩大山西生态、绿色、有机粮油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全省特色优势粮油产业发展。同时,积极为全省引进粮食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努力做大做强山西特色粮食产业,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李梦文)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