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53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一样,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必将成为一个影响中国历史的标志性事件。
人口是经济社会的生命载体,不仅影响民族与国家的命运,也事关每个人的利益和未来。从独生子女到单独两孩,再到全面放开两孩,重大政策变化折射着社会演进历程。
一代人的政策,到了调整的时候
记者近期在采访时,卫生行政部门、人口学者都会提到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信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没有留意,当时信中就有两个预判:其一,“到三十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就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其二,“到四十年后,一些家庭可能会出现老人身边缺人照顾的问题。这个问题许多国家都有,我们要注意想办法解决。”
从那时算到今天,恰好35年。
浙江省原计生委主任徐爱光说,调整生育政策不是生育政策的急转弯,也不是新提出的,是原有生育政策的延续。
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说,当初提出独生子女政策,目标是控制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现在来看,当时的政策目标已经实现了。反过来,老龄化、失独、劳动力短缺等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日渐累积。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初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确立为基本国策。40多年来,计划生育让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少生4亿多人,缓解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创造了较长一段人口红利期。“独生子女政策是一代人的政策,到了该调整的时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说。
生育政策的调整和试点从未停止。我国采取的是渐进性的调整方式,这个轨迹是:从“双独允许生两孩”,到“单独两孩”,再到全面放开两孩。
延续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社会增添“活力”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在“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之后写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人口学家建议调整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希望通过调整政策延长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年龄人口充裕,人口抚养负担较低等,这种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
劳动年龄人口减少造成的招工难,已是大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从全国来看,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郭志刚认为,在2015年至2030年,进入替补的年轻劳动人口就是2000年至2014年出生人口,其规模已经确定,且越来越少。203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不足8.5亿,考虑到教育延长,实际劳动力规模还要减少。
面对当前人口问题,所有的争论皆聚焦到一个关键数据——— 总和生育率,即一个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孩子的数量。当前,对我国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虽然意见尚未统一,但公认的是,总和生育率低于人口世代更替水平2.1。如果高于这个水平人口会增加,低于这个水平人口会减少。
郭志刚说,调整人口政策只能使人口红利消失的时间得到延缓,并不能彻底解决,未来我国老年人口规模迅猛增加的趋势不可改变。
江西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锋刚正在做一项关于人口红利的调研,他认为,此前我国的人口红利更准确应该称为人口数量红利,这一红利的确正在减弱,然而,未来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不再是数量红利,而是人口素质红利。
全面两孩,让国人更安心地拥抱未来
北京市卫计委副主任耿玉田说,目前计划生育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实行单独两孩为标志,生育政策进入一个调整、完善的新常态。最终的调整目标就是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修正人口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达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09年,湖南怀化一对夫妇20岁的独女被一场疾病夺走生命,从此将这个家庭拖入痛苦的深渊。女儿走后,他们多次进行试管婴儿,均未成功。
已有大量“失独”家庭的案例令人痛心。一旦子女死亡或罹患重大疾病,父母晚年的赡养就会失去着落,他们重要的人生希望也会顿时落空。
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比较脆弱,已成为广泛共识。而未富先老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空巢孤独死”的案例并不少见,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许多“70后”和80年代前期出生的夫妻特别欢迎全面两孩政策,他们一直为家庭未来可能面临的巨大压力担忧:一方面,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另一方面担心孩子——— 如果孩子再跟独生子女结婚,双方的老人同时生病,孩子怎么照顾得过来?一些“70后”夫妻表示,越接近可以生育的年龄的尾声就越恐慌。北京、青海等地计生部门咨询两孩生育的夫妇很多,有的很担心年龄大了精子质量下降,身体各项机能弱化,生出来孩子质量不高。
郭志刚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营造更加关心妇女、关心生育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以前的计划生育之所以限制生育,现在放弃过严的限制,或者将来需要鼓励生育,都是因为生育并不是纯粹的个人和家庭行为,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华社记者李亚红、高皓亮、张乐)
责任编辑:崔有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