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阜新的决策者看来,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有两件大事,对于他们这个经济转型城市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一是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要求老工业基地坚持“四个着力”为新一轮振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讲话中一以贯之的,就是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做好经济工作的立场、思路和方法。随后,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注重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做好经济工作,提高政策质量和可操作性,扎扎实实把事情办好。
二是在此之前的6月29日,按照省委书记李希相关批示精神,本报一版显著位置推出长篇通讯《永远屹立在百姓心中的“樟子松”》,追记了阜新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在茫茫沙海栽活了一棵棵樟子松,彻底改变了当地恶劣生态环境的事迹。从此,董福财的先进事迹和由此凝结而成的“樟子松精神”,成为推动全省“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开展、积极投身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伟大实践的强大精神动力。
这两件大事,一个是有效指导转型升级的重要讲话,一个是真切地发生在身边的重大典型,阜新市委把这两个“重大事件”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学习好身边典型,以弘扬“樟子松精神”落实好“四个着力”,坚定走好走实选对转型升级之路。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场以“三严三实”落实“四个着力”、用“樟子松精神”推动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正在阜新扎实展开。
“樟子松精神”与转型自信
阜新的转型之路,像极了樟子松的生长周期,一年一节地往上长,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樟子松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融入阜新的发展血脉。
2001年,国务院把阜新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的指导下,阜新市开始了艰难而卓有成效的经济转型。
转眼到了2015年,阜新转型进入第14个年头,却面临着转型以来从未有过的困难局面:传统产业持续低迷,接续替代产业支撑不足,新的增长点不够;有效投资进度放缓,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较多。
对此,有人怀疑:阜新还行吗?阜新的转型之路走得对吗?也有人提出:阜新是不是该换一种打法了?
打破疑虑的最好办法,是用事实和数字说话。转型14年来,阜新地区生产总值由转型前的70亿元,上升到2014年的616亿元,是转型之初的8.6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了30多亿元,年均增长23%。
实事求是分析,也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基本手段。转型前,阜新矿务集团一家企业的经济规模占当地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经过这些年的调整,已经下降到了30%。现在,阜矿效益出现下滑,这个窟窿依然很大,别的产业难以弥补。这恰恰说明阜新当前的经济困难,实质仍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的集中爆发。
“全省横向比,阜新自然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而从历史纵向看,早已是今非昔比。可以说,这是坚定阜新发展之路的信心之源,也是我们落实好‘四个着力’的坚实基础。”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说,“这个时候,我们必须坚定转型自信,绝不能退缩,选准的发展道路,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走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本身就是世界性难题,而在当前主导产业又遭遇极大冲击的时刻,坚定转型的信心尤为重要。这就好比樟子松,即使是成片樟子松林最边缘的那几棵,也是任凭风吹沙打笔直往上长,始终顽强地为大地呈现一片绿色。面对眼前的困难,阜新人的斗志更强了,伟大的“樟子松精神”,正充溢在阜新转型振兴的每一个角落里。
市委向全市党员干部发出号召,落实好“四个着力”、促进经济转型,就是要学好身边典型,弘扬董福财的“樟子松精神”,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
中共阜新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又进一步指出,“解决转型发展的困境,没有太多的高深理论可言,只有迎难而上、踏实肯干一条路”。
聚焦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一批重点领域改革,启动实施国家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彰武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试点任务,抓好阜新蒙古族自治县4个乡镇整体推进工作,同时,以简政放权为改革先手棋,有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聚焦结构调整,要以脱胎换骨的决心,在巩固现有十大产业基础之上,重点研究抓好新型建材、循环经济、钛产业、新能源等产业,以新兴产业的突破,引领未来发展。
聚焦创新创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完善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激发创新激情,点燃创新引擎。
聚焦民生,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突出做好就业援助工作,严格控制企业裁员行为,企业实施规模裁员,严格执行报告制度。同时,把更多的财力物力向民生倾斜,确保在年底前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5.8万人以上。
张铁民说:“困难躲不开、绕不过,我们必须在体制机制改革中,敢于破解难题、啃硬骨头;在稳增长、促发展中,敢于碰硬、承担责任”。
从被“逼着干”到“抢着干”
意志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
在阜新市委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份“领导五项清单”:学习清单、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五项清单以表格的形式,将领导干部的职责和任务,细化为20大类73小项。这是阜新为了贯彻落实“三严三实”和“八个带头、八个自觉”要求,在全市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制度,就是要让领导干部增强紧迫感,让各级干部敢担当、有作为。
这清单,记录着市委书记张铁民、市长杨忠林十几次下企业的身影,也激发出了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东梁镇党委书记王柱每个月都要去双马纸板厂,大事小情他都放在心上。纸板厂流动资金有困难了,王柱帮着跑贷款……
清单就是号角,阜新的领导干部被“逼着干”,也是在“抢着干”。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阜新市各级领导带头开展“进企业五帮助”活动,28名市级党员领导和32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企业帮助破解难题。一把手担当起了“首席服务员”。
今年,细河区把增加投资、新上项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提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要在市委、市政府下达的20个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5个。
细河区迎难而上,自我加压,不光有勇气,更有智慧。他们把县级领导干部带队招商的“正规军”与小分队招商的“游击队”结合起来,区委书记孙柏文带头走出去招商,只要是适合引进的项目,他都主动了解情况;只要是有意向投资的企业他都亲自去谈。
辛勤的付出,实用的招法,换来了丰硕成果。总投资40亿元的宝钢·广厦绿色集成建筑产业基地、总投资60亿元的阜新市最大的单体服务业项目紫金财富广场、总投资6亿元的填补阜新互联网金融行业空白的京西国际金融中心、总投资6.5亿元的与香港合资博乐儿童教育基地等一批全市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中国供销集团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韩国际医院等一批大体量、有质量的项目也即将签约落地。
重点企业哪里有困难,“首席服务员”就出现在哪里。太平区的广泰实业LNG项目施工接近验收,资金却断流了。了解到情况之后,太平区委书记赖化平上下沟通、多方救援,及时解决了融资难题,使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举一反三,赖化平又惦记起了辖区其他企业,逐一致电询问。结果,作为全区重点项目的年产值超10亿元的新益达纺织公司也遇到了相同问题:正值采收羊毛旺季,资金突然紧张。赖化平带着一支小分队,连续沟通协调一星期,终于解决了影响放贷的抵押资质问题;全省知名的出口大户辽宁振隆土特产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经营遇到困难,企业最困难的时刻,赖化平带领企业负责人昼夜开会,逐项帮企业化解难题。
振隆公司负责人说:“这就好比雪中送炭,贵如千金,帮一点忙企业就能挺过来;如果不帮我们真的很难挺过去。”
实现稳增长,要稳企业还要稳投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队,赴京、津、沪、深等地招商30余次,县级干部“走出去”招商百余人次,招商项目数量同比有所下降,而项目体量、质量和进度及对阜新发展的牵动明显好于以往。
眼下,阜新德尔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振隆公司上市步伐加快,徐工集团、中国航天、宝钢集团、中天钛业等国内知名企业陆续进驻阜新,招商质量明显提升。这些大项目将有效弥补阜新市投资不足问题,并有望形成新的增长点。
一张张服务清单,一笔笔招商成果,记录了阜新各级领导干部的忙碌身影,见证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凝聚起阜新转型振兴的强大动力。
选择重生就得“咬钢锉铁”
2015年,阜新步入转型的关键年份。一方面,阜新初步构建了多元发展的产业基础,做大了经济总量、实现了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受外部环境影响,阜新经济发展、完成全年任务目标面临新的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专家曾经预言,资源枯竭型城市一般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退路,从地级市降格为县级市,再从县级市降格到一般城镇,直至消亡;第二条路是重生,就是找到新的增长点,顺利实现转型。
阜新坚定选择了第二条路———重生,要彻底摆脱“因资源而兴,因资源而亡”的宿命,就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新的增长动力,从而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张铁民说:“‘治沙书记’董福财用‘咬钢锉铁’的劲头儿,硬是在草木难生的沙坨子上造出了一片‘希望林’。经济下行压力下,阜新推动转型振兴,寻求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增长动力,也得拿出‘咬钢锉铁’的这股劲儿。”
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增长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
中共阜新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阜新作为资源型城市,必须紧紧依靠现代产业发展,坚持优化产业结构,用新思路培育新产业,彻底改变黑色印象,创造绿色概念。以新兴产业的突破,引领未来发展。
如果说,起初阜新凭借丰富资源抓到一手好牌,现如今,阜新手中握的牌已经不再耀眼。这个时候,精心谋划着手中的每一张牌,更为重要。加快页岩气开发,实现由“煤”到“气”的转变,正是阜新打出的一张漂亮牌。
今年5月,107勘探队在阜新刘家区打的页岩气试验井,在压裂排采阶段出气。据专家论证评估,阜新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仅刘家区的资源量就达87亿立方米,按照每户家庭一个月使用30立方米煤气计算,够2400万户家庭使用一年。阜新开展勘探多年,储备了一批人才,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为页岩气开发奠定了扎实基础,页岩气有望成为支撑阜新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记者又走进阜新氟化工产业基地内,这里陈列的产品从低端到高端,几乎覆盖整个氟化工产品链。基地负责人作了一个形象对比:阜新产的一吨煤,现在卖500元,还不好卖;而一克含氟精细化学品,售价高达50万元!订单排到两年后,又不愁销路。 早在上世纪60年代,阜新的氟产品合成技术曾经领先全国,进入90年代,“氟概念”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直到2008年,在“突破阜新”的战略号角声中,阜新联手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以科技创新引领,打造核心竞争力,让传统的氟化工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再次登上国内氟化工产业发展最前沿。
当资源不再“可靠”,转型的最终出路,就是寻找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阜新华厦液压气动设备制造厂厂长董立华说,她的愿望就是能早日拥有一条机械化全流程生产线,让目前的产能翻一番。1994年,她从当地一家集体企业下岗,从雇一个工人,自己背着产品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起步,一直干到如今拥有4000平方米厂房、20多名工人,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规模以上企业。
董立华的创业史,伴随着阜新市液压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今年6月,徐工集团与阜新永生公司合资成立辽宁徐工集团,共同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以此为标志,阜新液压产业基地又迈出了由零部件生产转向整机制造的重要一步。
阜新市委政研室主任董彦超说:“煤企一感冒,全市都打喷嚏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转型道路上的阜新,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不断积蓄力量。阜新有决心,更有办法,实现转型振兴。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