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宋平 王英军
本报记者 王雪威
金秋时节,在张北县单晶河乡谢家阳坡村,350个蔬菜大棚内一派繁忙景象,圆白菜、紫甘蓝、菜花等蔬菜被精心包装后,销往全国各地……眼前这幅景象,很难让人与这里曾经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状况联系起来。
单晶河乡是张北西北部的偏远乡镇。一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全乡“空心化”严重,大量农村土地被撂荒,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为让困难群众彻底摘掉“穷帽”,单晶河乡通过土地流转、项目拉动,让农民从贫瘠的石头地里刨出了“金疙瘩”。
转变思路谋出路
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农民增收,在很多地方并不是新鲜事。而对于单晶河乡,却异常艰难。
单晶河乡农村土地多为坡地或山地,不但土地贫瘠,而且遍布石头,特别不利于种植。在别处几百元流转一亩地,在这里几十元都没人愿意承包。客商来一拨、走一拨,乡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如何把石头地变成能吸引客商、留住客商的‘招牌’?怎样才能转变群众观念,让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摆脱传统种植模式?这是我们考虑最多的问题。”单晶河乡党委书记李旭峰说。
2013年,单晶河乡党员干部开始积极争取相关资金、政策支持,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对部分贫瘠的石头地进行彻底整理。同时,组织部分乡村干部和农民代表到山东、内蒙古和周边市县就土地流转进行实地考察,并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了乡土地流转实施方案。从农民实际利益出发,在给农户留好自留地的前提下,将拟流转土地分成“易转区、疑虑区、困难区”三大区块,并创新性通过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转租等多种模式面向农民开展土地流转。
谢家阳坡村民宋录、宋立志爷俩,生怕土地流转出去就不再属于自己,拒绝签订流转合同。得知这一消息后,乡干部多次到他家做工作,讲道理、算细账,终于让宋家父子转变了观念,同意了流转。正是乡干部的这种细致耐心的工作,让许多农民逐渐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好处。仅三年时间,全乡就流转土地7000余亩。
创新模式兴产业
单晶河乡紧紧结合自然资源优势,确定了适应当地的药材和尖椒种植项目,并巩固现有传统产业,让流转出的土地优势最大化。
他们还把其余未整理的土地打包为项目整体推介,用农业项目吸引工业项目,用工业项目支撑农业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为使项目尽快落地,全乡干部赴各地引客商、招项目,并在用水用电、耕地征用改造等方面积极为客商提供便利和优惠。通过积极争跑,北京果然多公司、肥野家庭农场、海龙现代种植等5家农业企业先后落户。如今,这里集合了药材、马铃薯、辣椒、张杂谷和苗木培育等多种农业和经济作物,实现了流转土地的多元化经营。
北京果然多公司去年投资2000万元,在这里试验性种植了射干、苦参、知母、鸡冠花等市场紧俏的名贵药材1200亩,解决闲散劳力200余人。他们全部采用可降解生物地膜,不对土地产生污染,高产优质的药材全部供应北京同仁堂。
海龙现代种植公司流转土地500亩,建成了集错季蔬菜种植、冬季恒温仓储、县域货运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基地。基地通过引入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完善的科学管理方式,成功引导当地农户由独立式家庭经营到集约型机械种植的转变。
由回村创业青年与北京客商联合成立的肥野家庭农场生态金塔辣椒种植项目,在马家村联片流转土地1500亩,新建育苗大棚6个,产品不但全部按照订单销往韩国,而且所产辣椒按最低回收保护价收购,极大地保护了种植者的收益。
今年,谢家阳坡村流转土地500亩进行“张杂谷”种植,预计亩产可达390公斤,亩纯收入4000余元。谷子收获后的秸秆除部分用于饲草外,其余全部回收作为生物煤的加工原料,真正实现从农业项目到工业项目的转型。
如今,他们又将目光盯上了光伏发电、马铃薯深加工以及生物煤块生产项目。
多重效益惠农民
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单晶河乡的流转土地也让规模化机械种植成为可能,农民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从自己的土地中赚取微薄的糊口钱了。
而更让农民受益的是,在土地流转之中,他们解放了思想,学会了适应市场。
见到单晶河村村民李学兵时,他正在承包的种植基地里忙碌。“除了租金、薪金以外,我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在企业打工长了见识,不再像前几年那样盲目种地,而是学会了围着市场转。去年我承包了村里的500亩土地,种上了药材和谷子,一年收入几十万元,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53岁的谢万富,自从海龙现代种植公司落户村里,他家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5亩土地租给公司外,他和妻子还能靠打工挣工资。在公司的帮助下,他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种上了蔬菜,留下的5亩土地一年收入2万元,比以前10亩的收入总和还多。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