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有一个省科技厅非常推崇的民办公助的支持创业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大连创业工坊。他们通过提供场地、资金、帮助项目推介、运营孵化等措施,为创业者搭建一个让梦想成真的平台。
短短3年多时间,创业工坊投资已超过7500万元,有63个项目和企业入驻,支持创业者开发了包括移动应用与手机APP定制开发、电池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用于核电和机器人的高科技陶瓷轴承、环保餐具、无绳充电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多名创业者,相信他们的故事会给有志创业者一些启示。
“不安分”的人
周康在大连理工大学学的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可2007年读大四时,却与3位同学创办了一家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公司——大连创杰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其业务主要是办理劳务外派。
周康大学毕业后没有去造船企业,而是和好友开了一家小音乐酒吧,可他并不满足这样悠闲的“小康”生活,很快又开始了新创业。
他注意到,成册资料扫描速度慢、价格高,认定此中蕴藏商机。于是,他创办了“大连成者科技有限公司”,要研发成册快速扫描仪。
公司创办时,周康全部资金也就是办小音乐酒吧挣的几万元,用这点钱研发这么大的项目,真可谓“杯水车薪”。周康有“异想天开”的激情,也有将梦想变成现实的勇气。他找到大连创业工坊的创始人、大连奥远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剑锋。
胡剑锋1970年10月出生,也是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因为有与周康相同的个性,开始自己创业,而且获得成功。经过一个多月的接触,邀请专家对周康的项目反复研究,他最后做出支持周康的决定,免费给他提供了工作场所和100万元研发资金,并帮他在深圳找到生产厂家。周康在深圳建立了分公司,因此受到深圳投资机构的青睐,又获得投资1000万元。
装订成册文档专用扫描仪——“全球最快扫描速度”,这是周康公司“产品说明书”封面的一行字。“你怎么敢确定你是全球最快呢?”记者提出疑问。周康告诉记者,2014年10月,公司在微博上发起了挑战活动,只要成册扫描速度比公司产品快的,就送一辆价值80万元的轿车。
近10个月了,轿车还没送出去。周康说,我们有自信,我们研发出的产品就是全球最快。
这款扫描仪定价一般产品4888元/台,高档的过万元。现在,他们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9个国家设立了代销机构,每月能卖出300台,今年6月已开始盈利。“我们不仅要占领国内市场,还要占领国际市场”,“不安分”的周康雄心勃勃。
大连随车记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孟凡刚也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在黑龙江大学读大一时,他就和几名同学创办了“Friends工作室”,为学校院系和校外单位制作门户网站。在两年多时间里,他们的团队一度达到20多人,完成的项目有50多个。
孟凡刚学的是工商管理,可大学毕业第二年,也就是2009年,他发现GPS系统与汽车相结合的应用,于是,找到曾经的高中同学、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学习计算机的李成杰成立了大连会龙科技有限公司,借了几十万开发一款打车软件,但不是很成功。孟凡刚说:“钱全部花完了,公司面临倒闭,20多位同事即将失业,当时心里有种世界末日的恐惧。”
但正是因为对GPS系统与汽车相结合的应用的研究,让孟凡刚对汽车服务市场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又有了新想法:开发“随车记”软件。“随车记”就是为车主提供手机APP线上预约、线下到最近的汽车维修店维修、保养等服务的项目。2013年8月,他找到创业工坊,专家委员会非常认可他们的项目,为他们无偿提供了60多平方米的工作场所和100万元创业资金。
“随车记”项目一推出,就受到市场追捧。现在,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等地有500多家汽车维修店加盟,3家投资机构又投资入股600万元。“我们的‘随车记’一定能推向全国。”孟凡刚说,他永远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
(小)创业艰难百战多
“创业艰难百战多”,是陈毅元帅《梅岭三章》中的一句诗。不少创业者对此感慨颇深。
大连圣笛科技有限公司是毕业于东软信息学院的柳竣和李振宁合伙创办的。公司初创时就他们两个人,资金不足,租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子,没有暖气,大冬天就在这冷冰冰的屋子里为用户开发APP、聊天、微信等软件。
“缺钱,没有知名度,揽活儿时几乎没有定价权,人家给多少算多少。”今年27岁的李振宁如此慨叹。
因为没有资金,不能开发自己的产品,只能是“卖服务”,即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为用户开发产品,从用户取得的效益中分“一杯羹”。如果用户在这个产品没有效益,他们也就白干了。李振宁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为30多家企业开发产品40多个,可存活下来的产品只有一半。那一半活儿等于白干了。技术入股也是风险投资,风险很大。
2013年6月15日,大连圣笛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大连创业工坊。李振宁对这个日子记得特别清楚,因为这一天对于他们来说,是事业的转折点。创业工坊给他们提供了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场地和100万创业资金。“因为不用为吃饭发愁了,所以可以坐下来梳理一下自己过去开发的产品,对有市场需求、有市场潜力的产品重新整合升级,开始走精品化之路。”
因为有了资金,他们还招聘了十几个更有能力的工程师,员工队伍从七八个人发展到30多人,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因为有了人才,还开发了一些新产品,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APP产品已经盈利了——讲这段时,李振宁显得很开心。
大连橙臻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葛宝旭的经历也告诉人们,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他2007年从大连海事大学毕业,之后在一家外企负责笔记本电脑销售。那时,他推销的主渠道是大学。一个活动接一个活动,每天不停地奔忙,可收效甚微,自己苦恼,老板也不满意。
事业上的不成功,逼使他开动脑筋。葛宝旭发现,笔记本电脑的1/4用户在大学,但很多大学生往往手头紧,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买。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创意:开发APP,开展网上购物、租房、旅游等分期付款业务。
2014年10月,葛宝旭成立了大连橙臻科技有限公司。然而,开发软件、招聘人员、业务推广等,都需要钱,而他最缺的就是钱。他找到大连创业工坊,他的项目虽然得到认可,但没有马上得到资金支持。因为创业工坊的钱也不是随便投的,他们既看产品,也要看创业人的表现。不过创业工坊在具体工作上给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如打广告帮助招聘人员、推荐适合在他们公司工作的员工。搞分期付款需要与银行合作,创业工坊聘请了有各种专长的100名创业导师,并专门邀请金融专家为葛宝旭讲解金融业务知识。
去年9月,葛宝旭推出的分期付款业务已经上线,已经在大连5所大学进行试点。“进展不错,创业工坊资金也快下来了,到时候,我就可以大干一场了,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公司的分期付款业务就定能推向全国。”葛宝旭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顾威 中工网记者 刘旭)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