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周凤珊 记者解丽达)8月7日,笔者见到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机械公司员工谢春阳时,他正用自己设计的可移动式射线检测工装检测管材焊缝。谢春阳告诉我们,以前焊缝检测用木块、板材、槽钢等临时材料来固定射线机,不仅拍出的底片精度低,而且耗时费力。经过改装设计,这套新设备单人就可以操作,检测时校准时间缩短了一半,检测精度也达到了毫米级。
这是管道局大力开展全员创新的一个缩影。启动“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全员创新以来,管道局累计取得革新成果400多项,全局干部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超过1700条。仅今年上半年,机械公司就有近30项创新成果出炉,多项成果已被推广到生产中。
“基层一线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科研成果要到施工一线去检验。”管道局科技中心主任李彦民说,着眼激发全员创新的积极性,管道局深入开展了“五小”科技创新活动,创新科研管理制度,加大奖励额度,鼓励全局员工从自身岗位和工程建设现场出发,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工艺改进、工法创造等群众性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在中亚管道建设中,一线员工发明了“内焊+半自动焊”工艺,使施工效率提高了近两倍。在中缅管道建设中,青年员工针对山区施工研发的双管山地运输车一次可运送两根管,步进式挖掘机可在35°陡坡作业,使机组综合施工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在西气东输三线东段山区施工中,施工机组发明的“消防水袋电缆保护套”使每台电焊机节约4000多元成本。在钱塘江盾构和南京长江盾构两个工程中,项目团队一共创造了90多项革新成果,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施工效率。
近日,管道局举行了“五小”创新成果评比,全局共收到263项报送成果,绝大多数成果在工程建设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