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绍志
本报通讯员 申萍
7月30日,在吴桥县沟店铺乡葛帛司庄村南的吴桥县切良塑料厂,负责地膜回收的工作人员,一边将打包成袋的废旧地膜称量计重装车,一边为前来兑换新地膜的农民记账。虽然地膜回收项目还未完工,但当地农民已经把地里的废旧地膜清理出来,提前拿到回收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随着农田地膜使用量增大,加之缺乏有力的治理措施,致使废旧地膜在农田土壤中逐年增多,污染持续加剧,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每亩地的地膜残留量有1.5公斤以上,老百姓在种植作物之前,将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清理到地头,有时来了收购废旧塑料的小商贩就卖给他们,但大部分是就地焚烧,造成对土壤和空气的污染。”市农牧局环保站站长陈喜昌说。
“通过实施地膜科学使用农业清洁生产项目,可以减少土壤的白色污染,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有利于作物根系下扎,提高作物的吸肥、吸水能力,从而使棉花、辣椒等作物的产量增产10%至15%。”吴桥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县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地膜棉占全县棉花播种面积的95%以上,面积达20万亩,对地膜回收加以综合利用,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吴桥县切良塑料厂作为地膜回收示范项目实施的主体企业,企业负责人给笔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充分利用回收的地膜再加工利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年生产能力按1000吨计算,可节约成本1000万元。
作为试点县,吴桥在全县于集镇、梁集镇、沟店铺乡和何庄乡四个乡镇建立了废旧农膜回收站;献县地膜回收项目示范区内,将筹建年加工废旧地膜600吨的加工站1个,包括厂房、库房以及粉碎机械、造粒机械、污水处理等设备,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储存站4个。农民把地膜拿到回收站,回收站将废旧地膜提供给生产企业进行二次加工利用,使废旧地膜利用走出一条“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路子,不仅有效遏制“白色污染”问题,还为农民节约了一大笔开支。
“目前,农民使用的地膜厚度大致为0.004mm和0.006mm,这种超薄地膜清理难度大,这也正是地膜科学利用农业清洁项目短期的目标——推广0.008㎜以上地膜在农业中使用。”陈喜昌说,项目实施后,通过合理的价格回收农民的废旧地膜,加工生产农民应用的地膜、塑料软管等,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