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凤斌
本报通讯员 杨义辉 杨梦来
定州将发展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位置,不断加大投入,全面提高教育办学条件和质量,如今55%的学校达到市级标准化。定州正一步步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把“教育强市”的目标变为现实。
加强学校建设
培育教育龙头
定州中学是“中华百年名校”。近年来,该校坚持“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聘请外教从事英语教学,与美英等国的知名学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被全国40多所重点大学确立为稳固的优秀生生源基地。
为充分发挥定州中学的龙头作用,适应社会对优质高中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该市斥巨资建设定州中学新校区,项目总投资达7亿多元,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设计规模150个教学班,可容纳在校生9000人,办学条件达到省内一流标准,现一期工程已竣工投用。
今年,该市又启动定州二中整体搬迁工作。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建成后可新增学生3000多名。目前,项目正在进行规划选址。
打响教育品牌,质量是关键。定州市在强化学校管理上下功夫,持续开展“管理提升年活动”,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不断探索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大力加强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搭建全市教科研的发展平台。该市“十二五”课题立项56项,申报省教科所课题36项,立项7项。
建立名师培养机制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近年来,定州市积极实施“强师兴教”工程,抓素质提高,抓名师培育,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强化培训,培育名师。该市连续7年举办班主任基本素质大赛,为班主任队伍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三年来,该市先后组织5600多人次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省、市级集中培训。同时,各学校加大校本教研和培训力度,建立名师培养机制,促使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名师脱颖而出。目前,该市有全国优秀教师5名、特级教师18名、省骨干教师25名。
强化师德教育,提升师德素养。该市科学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将师德考核作为评优评模晋职首要条件和依据。同时,深入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每年都举办一次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营造了教育系统风清气正、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
让更多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崭新的教学楼、平坦的操场、宽敞的多功能餐厅……走进东亭镇中学,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所农村学校。初一新生家长张圣泉兴奋地说:“本来想让孩子到城里上初中,但看到这里办学条件比城里也不差,就让孩子在这儿上了。”
近年来,定州市强力实施的教育均衡战略,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
持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在多年来加大农村教育设施投入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9349万元,对49所农村中小学综合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校舍进行改造,建筑面积达74494平方米;投资3532万元,对14所农村幼儿园实施新建改建工程项目,建筑面积达27370平方米。同时,对中小学宽带网络光纤进行改造,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装备水平。目前,已完成8所小学光纤改造,其他50余所学校的光纤改造正在进行中。
师资补充向农村倾斜。建立了教师补充机制,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农村小学教师350名,在2207人报名人中,有111人为研究生学历。这些教师将全部补充到农村教学一线。同时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组织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进行公开课、示范课教学,帮助提升教学水平。近年来,全市共有369名城区教师参加了下乡支教活动,骨干教师1360余人次参加了送教下乡活动。
招生政策向农村倾斜。实行公办普通高中学校公助指标生定向分配政策,指标生数量分配向农村初中、薄弱初中倾斜。今年,定州市公办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公助生招生计划的80%分配到各公办初级中学,按照其公助统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下降60分择优录取,对特别薄弱的学校下降90分择优录取,逐步实现城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均衡。
责任编辑:白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