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体制改革涉及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调整,历来备受关注。“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的任务,主要是合理划分省以下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划分,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形成财力、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制度,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于国安说,通俗地讲,就是要明确各级政府“该干什么事”,据此确定“谁来掏钱”,再通过划分收入、实施转移支付,让“钱”与“事”相匹配。
于国安表示,下一步我省将根据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顶层设计和改革进度,综合考虑受益范围、管理效率等因素,合理确定省与市县的事权划分。总的原则是,全省性的公共事务作为省级事权,区域性特征明显的公共事务作为市县事权,部分社会保障、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维护等作为省与市县共同事权。省与市县政府按事权划分,各自承担相应的支出责任。2015年,我省将在教育、卫生、交通运输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划分省与市县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
事权和支出责任明确后,必须有相匹配的财力作支撑。于国安认为,省以下收入的划分,首先必须服从于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办法,在此基础上按照公平、便利、效率等原则,考虑税种属性和功能,合理调整省以下收入划分。总的原则是,改革后除跨区域经营特殊企业税收外的其他地方级税收,包括中央下划收入及新设立税种,原则上全部作为市县收入,省级通过统一规范的省市税收共享机制分享增量财力。各级收入划分调整后,市县形成的财力缺口,由省财政通过税收返还予以解决,保证各级既得利益。
财政资金加快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在中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定的三大任务之外,我省增加了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内容。于国安解释,这主要是考虑支出管理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内容,健全财政支出管理机制是深化财税改革的重要方面。
我省把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放到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首要位置。下一步支出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做好“三个压减”:
一是压减投向竞争领域的资金。主要是加快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步伐,“十三五”前要大幅度压减或取消相关资金。同时,加快研究用税收优惠政策替代部分竞争性领域专项。
二是压减结余结转资金。主要是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努力盘活存量资金。2015年起,各级结余结转资金规模占本级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要控制在9%以内。为倒逼各方面加快支出进度、压减结余结转规模,我省规定连续结转两年以上的财政性项目资金,要全部收回财政统筹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压减一般性支出。主要是完善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费出国(境)以及会议、培训、差旅等经费管理制度,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及机关运行等经费,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改革要点
预算管理改革
2015年全省县及县级以上政府全面公开政府预决算,所有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均公开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
2015年省级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为10%,以后年度逐步提高,2020年达到30%。
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自2015年起试编三年滚动财政规划。
税制改革
逐步将营改增范围扩大到生活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领域,“十二五”完成营改增目标。
认真落实国家统一部署的税收制度改革,着力培育地方主体税种,健全地方税体系。
积极推进清费立税改革,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再压减三分之一。
财政体制改革
合理划分省以下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研究拟定省与市县主要事权项目清单,逐步厘清省与市县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
遵循2013年体制调整基本思路,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划分,保持省与市县财力格局大体不变。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提高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所占比重,力争2015年达到60%以上。
财政支出管理改革
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从源头上规范公务支出。
完善公共服务支出保障机制、民生保障机制、改革成本支付机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