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招商场面,火红的建设工地,积极的经济调整手段……今年以来邯郸市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但受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主要行业产能过剩和大气污染防治等综合因素影响,规模以上工业等主要指标回落幅度较大。
当前经济发展现状呈现出什么特点?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下半年经济发展有哪些值得期待?我们将采取哪些有效应对措施?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邯郸市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
据介绍,邯郸市当前经济运行呈现出“两好、四稳、两收窄”特点。
“两好”,即农业生产形势好、项目建设局面好。全市573万亩小麦预计平均亩产达到482.7公斤,比上年增22.9公斤。棉花共播种127万亩,棉苗长势良好。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40万亩,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同比增加50万吨。今年以来共争列省重点直管项目11项、省重点前期项目10项,数量分别居全省第二、三位。1至5月份,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4.2亿元,占年计划的52.3%,超时间进度10.7个百分点。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6亿元,占年计划的51.2%,超时间进度9.6个百分点。
“四稳”,即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消费市场稳中有升、财政金融质量稳步提升、对外贸易逐步企稳。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民间投资完成686.3亿元,占全市比重72.0%;技改投资增长32.5%,快于全市16.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9.4%和82.5%,分别快于全市63.1个和66.2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增势强劲,冀南新区完成投资125.2亿元,区域增长极加速形成;东部十县完成投资384.9亿元,快于全市3.6个百分点,继续引领全市增长。1至5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6.7亿元。统计的18大类商品中,有13类增速较上月加快。此外,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1.1亿元,同比增长3%;外贸出口由降转增,1至5月份,全市进出口、出口、进口三项增幅首次同时实现了29个月以来的正增长。
“两收窄”,即工业运行降幅收窄、利用外资降幅收窄。1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74.4亿元,下降0.5%,分别较1至4月份和一季度回升2.6个和5.6个百分点,降幅进一步收窄。1至5月份,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3亿美元,同比下降48.8%,较一季度回升8个百分点,其中直接利用外资降幅逐步收窄。
虽然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回升态势,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主要指标降幅较大、工业企业经营困难、项目建设制约明显、压产治污任务艰巨。按照要求,2017年前,邯郸市将压减1614万吨生铁、1204万吨钢材产能。面对不利局面,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劲头足、氛围厚,奥钛新能源、戴克电器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建成或进入建设高峰期,冀南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冀津循环经济示范区三大战略平台加速形成,预计全市经济有望保持逐步回升势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低开高走态势,三季度逐步实现恢复性增长,四季度实现全年目标任务。
邯郸市发改委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从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看,邯郸市经济发展工作既面临着许多困难,也面对着很多机遇和挑战。要围绕稳增长这一紧迫任务,采取必要的对策和措施。
抓项目,保持高强度投资拉动。以“1155”工程为重点,全部拉出时间进度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9月底前,60项计划开工项目全部开工,40项计划竣工项目80%以上竣工投产。紧盯“协同发展邯郸专场推介会暨重点合作项目集中签约”的78个合作项目,加大跟踪督导力度,加快前期手续跑办,确保年底前50%以上项目能够落地。
抓帮扶,力促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抓紧抓好全市547家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规上企业,特别是70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重点企业,鼓励骨干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发挥稳定工业运行主力军作用。继续坚持深化资金、税费、消费、改制、人才“五项帮扶”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一批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难题。力争到三季度末,187家停产企业半数恢复生产。
抓三产,加快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研究制订《邯郸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科学谋划我市服务业的产业布局、功能分区、支撑项目、重点工作,明确服务业发展路线图。加快国际内陆港一期、中华成语文化园一期、串城街文化旅游步行街等超50亿重大服务业项目建设步伐,全力推进现代汽贸城、滨河酒吧一条街等21个重点商贸物流项目。
抓培育,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以列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城市为契机,创新纯电动公交车邯郸模式,融资租赁解决纯电动公交车购置资金,2014年推广投运200辆纯电动公交车。以新兴铸管、新阳光化工等9家传统产业企业,银隆新能源、汉光重工、七一八所等11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邯郸银行、万和集团等5家现代服务业企业为重点,加大点对点帮扶,实行一对一跟踪,谋划项目、协调难题,促其尽快做大做强。加大对冀南新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冀津循环经济示范区三大平台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以京津为重点的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
抓环境,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抓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开放,提升经济发展外向度;抓民生,不断增进社会和谐等工作,确保全市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