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电焊工
山东楚庄村焊工移民的消息震惊了国人。据说这个位于济南长清区孝里镇的村庄,仅仅800多个村民,却有100多人在澳大利亚打工,许多人拿到了绿卡——永久居住证。他们都是技工,有着一手过硬的电焊技术,经过“传帮带”,出国“洋打工”。
事实上,有证电焊工在市场上属于“稀缺人才”。在国内过万收入也不少见。不过因为脏、苦、累等因素,加入电焊行业的人还是很少。
7、木匠
“文史哲美术类毕业,对传统文化有深刻认识,对传统绘画书法有较高认知,熟读国学经典,试用期工资万元,转正后1.5至2万元……”这是一则招聘木匠的启事。招聘方表示,虽然收到不少简历,但真正符合条件的并不多。有文化的年轻人不愿意学手艺,高端木工严重断层。
用人单位称,企业缺人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现在能做活的师傅都已经40多了,再有十年八年就该退休了。就是现在挑出新木匠培养,还得好几年才能出徒,再得过几年才能挑大梁。“试用期是两年,但其实都不够。”上述用人单位表示,这一行必须得经过常年累月的浸润,将各种复杂的多达几百种的榫头、卯眼的结构、放样、取料、抱料、画线、打眼等工艺连接了然于胸,不是简单地做成个样子就完事的。
责任编辑:乔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