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番尝试后,杨京岛发现自己越来越醉心于组织各类画家笔会,在接触画家名家的同时,有不少作者都心甘情愿地将作品赠与他。有了这份信任,杨京岛一面收集积累,一面开始独立策划书画大师们的商业活动。比如,在1997年香港回归时,杨京岛请了八位知名画家,合画了一幅画作——《春风百汇万壑同源》,“这事可是曾在《人民日报》头版登出来的”。
他和广告圈走得越来越远,却和艺术圈走得越来越近。他开始做书画大师的电视纪录片、出书,找演艺圈里会书画的人拍节目等,越做越大,在圈内小有名气。“挺有意思的,做了不少的事。现在想想颇有成就感。但是最开始也就是个爱好。我从没想过有一天这个兴趣变成主业。”杨京岛表示。
做人是第一位的
杨京岛活跃于政、商、文艺界:与白雪石、吴作人、箫淑芳、邓林、邵华泽等人往来甚密。在1999年,他开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京岛艺苑”。
“当时海口驻京办给我一层楼,后来搬到银谷大厦,跟他们的总裁合办,也是因画结缘。”依照杨京岛当初的想法,这里是一个流动的展区。“别看我们这里地方不大,却是一个很热的艺术圈子,影协、书协、收藏协会的会长都来过。”
眼看杨京岛的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质疑声音也来了,有人说他“说得多做得少”,有人说他“这么做还不是为赚钱”。对此,杨京岛总是一笑置之。
“也许是上年纪了,开始想留点东西在这世上。”杨京岛说。
“那个时候为了拍《今日中国》纪录片,我们走了将近20多个地方,我是总策划和制片人。当时为了凑300多万元救急,卖了自己位于辟才胡同的一个四合院。现在要是留着可值了钱了,这事儿真不能提。”杨京岛摆摆手。
杨京岛告诉记者,这些片子后来在央视播出反响不错,但是拍这些片子其实都不赚钱,而且有些还是自掏腰包,为的是能出好作品。
他眼光独到,重视人脉积累,通过磨炼和积累,在政商文艺界游刃有余,另外他曾服务于企业,这令他更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以及寻找和文化艺术的结合点。
杨京岛从不否认自己的经营思路:包括DVD、印刷品等后期版权未来也是财富。另外踏准国家对于文化创业产业的支持的步调,杨京岛声名远播,而书画家也更信任他。由于他的好人缘,现在艺术馆内的过半藏品是画家自己送来的。
在与艺术家的交往中,他特别提到了邓小平的女儿邓林,“靠谱”“会来事儿”是她对杨京岛的评价。“这些人看的不是你多有钱,而是看这个人怎么样,在交往中慢慢取得对方的信任。现在我的艺术馆独家代理邓林的画作。”杨京岛说。
现在他最常在儿女耳旁念叨的是“先做人,后做事”。他说:“有多少财富留给孩子们也没用,教会他们做人始终是第一位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