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投稿 搜索:
您的位置: 主页 > 品味 > 娱体 > 体育 > 正文

体质差的中国人为何不运动

来源: 腾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公共体育场与群众之间有道“铁门”

没场馆

本来公共体育场馆就少:根据2005年发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还没有第六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体育场地85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有数据称,在日本,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是19平方米。浙江体育局前任局长陈培德说,中国的人均体育场占有率在世界排名百名之外。据《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初步调查显示,因城市化的发展,我国60%以上学生的居住环境不具备进行体育运动的条件。

多数还不对外开放:还是根据05年的普查,教育系统有55.8万个体育场,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出于校园安全等因素考量,许多学校都不愿意开放体育场所。

而社会上许多公共体育场所其实被承包给了私人,承包者往往把体育场改作其它商业用途,又或者出于成本考虑,大肆缩减对公众开放的时间。

很多开放的收费还挺贵:以乒乓球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大家都去公共体育馆免费打球,工厂、机关、学校里的球台也很多,还经常组织比赛。而现在,去乒乓球馆打球很贵,一小时就动辄几十上百。而如果想要踢一场足球,租块场地动辄几百上千。

本来经费就少,购置的全民健身器材还不那么靠谱:2005年中国为竞技体育项目投入的经费大约为4.8亿元人民币,在群众体育上的投入为2.7亿元人民币。而体彩公益金本也应该多用于全民健身。但是,体彩公益金的去向也并不清楚,有的地方直接就把“奥运工程”和“全民健身工程”合在一起。事实上,竞技体育中三分之一的资金来源就是体彩公益金。而全民健身也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全民”,社区里蓝色或者黄色的所谓公共健身设施比比皆是。德国《世界报》的记者直接把这比作露天健身房和游乐场的混合体。其实,这些设施对老人可能有用,对年轻人而言,实在也没什么运动量,更不提兴趣。并且这些设施往往有人装,没人管。
 

全国共体育场地85万余个 人均体育场地少得可怜

2005年02月03日03:21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据新华社北京电据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昨日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超过85万个,达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非标准体育场地中绝大多数为全民健身场地。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冯建中表示,尽管近10年来,我国体育场地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从体育场地本身和其分布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少三偏”。

人均体育场地少得可怜

冯建中说,所谓“三少”,一是体育场地设施数量少,质量不高。我国体育场地面积达13.2亿平方米,进入2004年后更多一点,仅从数量上看,已具一定规模,但是,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48.15元。这与同时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的状况无法相比,而且现有体育场地大多数设施简陋,质量普遍不高。

二是体育场地的开放和利用少。我国体育场地大多数属于教育系统,占总量的65.6%,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仅为29.2%,同时开放的体育场地中利用率也不高。

三是公共体育场地少。目前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开放的体育场地仅有2.59个,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身活动的需要。

何谓“三偏”?冯建中说,一是我国体育场地地域分布不均衡。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在场地数量、规模、质量、资金投入上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又高于乡镇农村。

二是体育场地结构不均衡。室外体育场地是主体,室内体育场地偏少,篮球场、排球场、门球场、小运动场等室外场地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健身需求难以有效满足,同时也制约了许多运动项目的开展。

三是经济结构不均衡。81万多个体育场地(不含解放军、武警、铁路系统)中,国有经济有64.4万多个,集体经济有12.6万个,公有制经济成分偏大,达到95%以上,民间资本投入不足。

体育系统303个场地被占用

据冯建中介绍,除上述情况外,体育场地的建设还存在体育场馆整体经营情况欠佳、公共体育场地被占等问题。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体育系统被占体育场地共有303个,被占面积为245万平方米,被占体育场地面积占体育系统场地面积的1.4%,被占体育场地原始投资总额为13亿元。除海南、西藏和宁夏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体育场地被占的情况。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责任编辑:辛欣

Tags:
转发至: 分享到QQ空间 百度收藏 人人网 开心网 豆瓣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渤海财经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信息资讯
关于环渤海财经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杂志订阅 - 帮助